重溫“五一口號”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參政黨力量
團結報團結網 2023-06-26 打印 分享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5周年。7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走自己的路,成功探索出一條與西方現代化完全不同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打破了只有按照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追根溯源,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與“五一口號”的發布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值此“五一口號”發布75周年之際,探討“五一口號”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回顧九三學社響應“五一口號”、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總結蘊含其中的歷史經驗和啟示,對于九三學社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不忘合作初心,共擔時代使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展現新作為,具有重大意義。
一、“五一口號”與中國式現代化
五一口號”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其深遠歷史影響和偉大意義永垂史冊。
“五一口號”吹響了建立新中國的號角,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中的領導地位。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在技術、制度、文化、思想等層面摸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近代化和現代化模式,但均以失敗而告終。中國不但沒有發展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才有了真正的主心骨,中國人民才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華民族才開始艱難地但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要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復興,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絲毫沒有忘記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探索。正如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所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
1948年,在人民解放戰爭取得節節勝利、國民黨統治區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明確提出“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號召“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五一口號”的適時提出,吹響了建立新中國的集結號,既符合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又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利益,極大地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熱烈響應“五一口號”,紛紛表示“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建國,直接推動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的社會條件。同時也決定了新中國及其現代化之路,必然要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特色和根本保證由此確立。
“五一口號”明確了建立新中國的基本路徑和方式,為開辟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的制度基礎。“五一口號”堅持人民立場,明確提出建立新中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第二步,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步,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并不想通過自己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和戰場上贏得的優勢來獨攬政權,而是以胸懷天下的境界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開展政治協商,經過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新政權。這一建國藍圖,設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框架,體現了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兩種民主形式的有機結合,現代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由此奠定,現代中國民主黨派的政治地位亦因此確立。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逐步孕育、形成、發展的,其基本框架則由“五一口號”所提出和規定。與設想稍有不同的是,由于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許多地方剛剛解放,不具備召開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所以只能先由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定為新中國的政體,從法律上第一次規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次會議也標志著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正式確立。從此,各民主黨派不再是國民黨統治下的在野黨或反對黨,而是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參與國家政權、共同擔負國家現代化建設重任的參政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這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實踐上系統建立起來。從“五一口號”發布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再到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五一口號”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探索,為打破西式現代化路徑依賴、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開辟新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大決戰,國共兩黨展開了激烈的政治斗爭和軍事較量。在國共兩黨之外的有些人則鼓吹“中間路線”,幻想走第三條道路,即通過和平改良的方式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道地的民主國家”。“中間路線”不僅不符合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損害人民大眾的利益,而且蔣介石反動政權及其帝國主義后臺也絕不會容忍其存在和發展。
“五一口號”號召建立全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偉大精神,其實質是對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中間路線”的鮮明否定。現代化雖然肇始于西方國家,但現代化絕不等于西方化,資本邏輯主導下的西方發展模式絕不是現代化的唯一模式。在“五一口號”的指引和事實的教育下,中間勢力中的大部分愛國民主力量徹底覺醒并毅然拋棄對“中間路線”的幻想,走上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唯一正確的道路。7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九三學社響應“五一口號”、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歷程
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致力于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的參政黨,九三學社的歷史命運與“五一口號”緊密相連。
從誕生之日起,九三學社就積極支持和呼應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積極參與和推動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的斗爭。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在《成立宣言》和《基本主張》中指出,要“為民主與科學之實現而努力,始終不懈”,主張“從速完成國家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最低政治綱領和為推進現代化而斗爭的基本精神相一致。“五一口號”發布后,在北平的九三學社總社深受鼓舞、倍感振奮,隨即請許德珩同志起草了一個擁護“五一口號”的代電。1949年1月26日,九三學社在北平發表宣言公開響應“五一口號”,認定“唯有循此途徑,始可導中國于民主、自由、富強、康樂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實現”。這是九三學社最重大的歷史抉擇。從此,九三學社正式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由追求愛國、民主、科學邁上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北平和平解放后,包括許德珩在內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參加了新政協的籌備。許德珩擔任新政協籌備會下設的6個工作小組中第三組的副組長。在新政協的籌備過程中,合作與協商精神貫穿始終。關于召開新政協諸問題的協議、新政協參加單位和代表的產生、共同綱領的形成以及國旗、國歌、國都等事宜的確定,無一不體現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協商成果。也正是經過民主協商,九三學社被正式確認為民主黨派,成為參加新政協的45個單位之一。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九三學社有參會正式代表5人,候補代表1人,此外還有以其他各界代表身份出席會議的社員多人。正如九三學社首席代表許德珩在會議發言中所說:“這個會議結束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統治,百余年來的帝國主義買辦統治,22年來以蔣介石為首的官僚法西斯反動統治政權,使中國進入于獨立、民主、和平、統一,達到富強康樂之途的會議。由于這個會議,古老的、專制的舊中國,將變成為人民的民主的新中國。”九三學社的前輩們在數十年救亡圖存、謀國富強的奮斗歷程中最深切地體會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現代化才能最終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九三學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始終秉持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擔當作為,奮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九三學社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美援朝戰爭、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改造運動,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發展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衛生等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九三學社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任務,聚焦教育體制改革、三峽工程建設、三江源和長江上游生態保護、革命紀念地保護和建設、低碳經濟發展等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和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供重要依據;積極拓展發揮作用的渠道和途徑,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九三學社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履職盡責、凝心聚力,聚焦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長江黃河流域和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問題廣泛調研,提出一系列高質量建言;扎實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和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積極助力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新的貢獻。
歷史充分證明,包括九三學社在內的中國各民主黨派當年作出了最正確的歷史抉擇和政治抉擇。響應“五一口號”,是九三學社追求愛國、民主、科學的必然歸宿,并由此升華融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九三學社也從一個不足百人的學術性政團,發展成為擁有30個省級組織和21萬社員,政治上成熟、組織上健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日益彰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三、重溫“五一口號”、堅定理想信念,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九三學社新貢獻
今天我們對“五一口號”的最好紀念,就是牢記合作初心、堅定理想信念、繼續攜手前進。回望歷史、觀照當下、展望未來,我們更加堅信:
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永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必然和最正確的選擇。中國大地上踏踏實實得來的歷史經驗,勝過他方的海市蜃樓。把西式道路當作宗教來迷信膜拜,過去行不通,現在和將來也一定行不通。無論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做到大是大非站得穩,跟黨前進不動搖。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夯實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必須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彰顯出顯著優勢。民主黨派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為人民利益和民族發展進步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才能具有存在價值和生命力。我們要堅守合作初心,弘揚優良傳統,履行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治職責,更好發揮新型政黨制度效能。要緊緊圍繞中心,創新工作方式,深入調查研究,切實提高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工作水平,團結引導全體社員和所聯系群眾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而奮斗。努力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讓多黨合作事業薪火相傳,永續發展。
必須堅持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切實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是民主黨派推動履職工作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大力實施人才強社戰略,加強領導班子、代表人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五種能力”,努力提升自身建設水平,鍛造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要秉承初心,保持特色,繼往開來,奮發有為,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自己的榮光刻寫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來源:團結報5月23日08版 作者: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