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正式加入九三學社。對此更為欣喜的是我的丈夫,他的喜悅如此真摯,仿佛看到了家族傳統的薪火相傳。我丈夫的外祖父和阿姨都是九三學社社員,或許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家庭熏陶,他對九三學社懷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親切感。我加入九三學社大家庭,也多少受到他的影響。
初入黨派時,我對九三學社的認識尚淺。隨著參與活動的增多和學習的深入,我對九三學社的歷史以及其所推崇的“愛國、民主、科學”的核心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盡管如此,我的理解仍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尚未能將其融入到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我亦未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以為只要遵守本職便是合格社員。
直至某日,丈夫返回故鄉整理外祖父的舊物,在柜底發現了一本塵封已久的日記。正是這本日記,記錄了老一輩九三人在生命最后36天的心路歷程。雖寥寥數頁,我卻從中看見了九三精神的光輝,看見了九三人的胸懷與擔當。正是這本日記,第一次促使我深刻反思,作為九三人,我肩負著怎樣的責任與使命。
泛黃的紙頁上,筆墨間仿佛仍散發著那份質樸而深沉的情感,帶我們重返那段既遙遠又親近的時光。
1984年2月11日,陰,星期六。這一天,老人因為得了腦瘤,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住進了南京工人醫院。彼時,他是江蘇理工大學的第一位數學系教授,身挑重擔。離開教學崗位實不得已,住院的第二天,他這樣寫道:
2.12 陰雨 星期日
昨晚陸醫生對我的身體進行檢查。我告訴醫生嗅覺不如以前了。“這是病引起的后果”,陸醫生語氣加重地說。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思緒千頭萬緒。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但人的愿望總是向好的方面設想。首先想到我這學期的教學任務。接受教學任務就像解放軍接受戰斗任務一樣,還沒有參加戰斗就退下前線,多么使人使人寒心呢?又多么令人慚愧呢?我要爭取早日返回工作崗位為人民辛勤服務,彌補自己失去的光陰。
此后多日,除了記錄家人的探望和病情之外,他多次提及工作:
2.21 陰 星期二
在這里真是“度日如年”。思想萬千,想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已不甚多,為何蒼天又使我身染此病?
2.25 陰轉晴 星期六
住在這里,多使人著急呀!家里的課無人上,而自己又在這里無事療養,現在深深體會到“一個人閑著無所事事”,也是非常苦痛的,什么時候我才能……
3.1 晴 星期日
這個月是文明禮貌月,人人都在爭先恐后為這個有意義的紀念月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是我卻住在醫院無所事事,實在慚愧呀!
3.3 星期六 晴
吳醫生說:“從CT及血管造影結合來看,你還是需要手術,原來想通過吃藥打針來消除你的病,現在看來是有些問題的。”
我回答說:“只要能治好我的病,使我能較快恢復工作,什么手段都可以。本來我住在這里就是要等動手術的。”
3.4 星期日 晴
紅紅來看我,孩子們的這番好意,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我耗費金錢,耽誤工作,心中是有點過意不去的。因為家里的收入,雖不富裕,我在病中又增加花費,這樣自然就要影響家里人的生活,我怎能安心呢?再說我病了不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出力,再影響孩子們為國效勞的時間,我心中怎能不內疚呢?
3.6 星期二 晴
得了重病,方知人生的短暫,也方知“工作”的迫切,現在我多么希望迅速地重返工作崗位呀!張海迪同志說:“人的一生是短暫的,要使自己的一生有意義,就要把自己僅有的光和熱奉獻給人民。”又說“一個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進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戰勝困難,創造出美好的新生活。”我應當時常以這些話來勉勵自己。
3.9 星期五 陰轉晴
歌德說:“失掉財富 ,你幾乎沒有喪失什么,失掉榮譽,你就丟失許多,失掉勇氣,你就失掉一切。”
這話說得至理名言,因此我不能失掉勇氣,不管是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中。
老人的字跡蒼勁有力,力透紙背,傳遞出他的堅定與執著。那段日子里的每一個片段,都如同一幅幅畫卷,描繪出他在艱難困苦中依然保持的樂觀與希望。我仿佛看到,病榻之上,這位九三老人的身體雖然被病痛所困,但他那顆為社會奉獻的心卻從未停歇。白色的病房墻壁仿佛成了他思考的畫布,即便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里,他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時刻關注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關注著學校教學工作的進展。
日記中,還記錄了老人見證九三組織不斷壯大的內容:
3.15 星期四 雨轉晴
昨日下午,郭壽義與省“九三”組織部長來看我,并先“九三”在五月成立鎮江“九三”分會,希望我能夠參加。我是很愉快的,因為我親眼看到鎮江的“九三”組織是從無到有的。
盡管身體被病痛所困,但當聽聞鎮江即將成立"九三"的消息時,他的精神卻仿佛瞬間振奮起來。回想起1945年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一群飽含愛國熱忱的知識分子為爭取民主、推動科學而組建九三學社的情景,恍如昨日。在他眼中,每一個新成立的九三組織都是九三精神的延續,都是為國家發展、民主進步貢獻才智的新生力量。即使病榻之上,他仍以一個九三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組織的蓬勃發展而欣喜,為能繼續參與其中而感到由衷的快樂。
然而老人沒有等到五月的籌備大會,他的生命最終定格在3月17日。
3.17星期六 晴
昨日崇校長、焦科長、陳金榜老師、宣傳部干事來看我。
崇校長在手術方案上簽了字。
昨天下午我剃光了頭,準備今天的手術。
直至手術前,老人依然樂觀,對未來的工作滿懷期待。一個月的日子,在記憶中被拉長,細膩而冷峻,仿佛時光在這一刻凝固,只剩下那不曾停歇的筆觸,訴說著他對國家的深切關懷,對九三學社的美好期冀,對工作的熱忱,對人生的熱愛。
幾則短短的日記,雪泥鴻爪,就是他濃縮的履歷。我們已經能清晰地感知,他的一生都在想什么做什么,他的時間都去了哪里。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到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弘揚民主與科學精神的事業中。這份對教育的熱愛和社會責任感,如一粒種子,在家族的沃土中生根發芽。他的女兒追隨父親的腳步,不僅選擇了教育這條道路,更加入了九三學社,在大學講壇上傳承著父輩的理想。他的孫輩,無論是孫子還是孫媳婦,也都選擇了成為人民教師,將這份育人的使命延續下去。從老一輩的堅守,到中生代的傳承,再到新生代的接棒,我想我有責任讓“愛國、民主、科學”的九三理念在這個家庭中薪火相傳,煥發出新的生機。
老人的事跡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教書不只是謀生的職業,更是一種使命。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也更加珍惜這份育人工作。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我們可以播種理想,傳遞知識,塑造未來。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我們亦可朗心獨見,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邱鈺,九三學社常州市文教支社社員,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應用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