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詩人、編劇、文化名人、《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之一、擁有百萬粉絲的國學大V……多重身份加持,畫像出山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九三學社社員魏新,但又不能完全地寫出在歷史文化中不斷“穿行”、以創新表達貢獻新階層力量的魏新。
“這些年,我一直在創作、在講故事,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讀懂歷史,與傳統文化結緣。”從電視媒體到手機移動端,從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魏新不拘泥于單一載體,以主動“跨界”的姿態,為大眾打開一扇扇走近歷史、親近文化的窗口。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九三學社社員魏新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趙曉 攝
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火種的擺渡者
時值暮秋,大明湖已多了幾分清冽的涼意。魏新為青少年開辦課外文化課堂所設的楊柳風學堂,便坐落在湖畔的縣西巷。這里是一處溫暖的文化驛站,也是魏新傳遞傳統文化火種的陣地之一。
走進學堂,上千冊圖書分類陳列,滿足少兒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沙龍、講座、創意寫作課等,吸引他們暢談古今經典,放飛奇思妙想,不斷擴展認知邊界。
“我做這一切,是想讓孩子們愛上閱讀、表達和寫作。” 魏新說,學堂開設的詩詞課、體驗課等,打破傳統說教形式,從興趣入手,讓學員在感官體驗和動手實踐中,不知不覺地擴大知識面,接受文化滋養。
在他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日用而不覺”的浸潤。“學傳統文化,不是比誰背的詩詞多、記的古文熟,關鍵是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核,理解后將其融入日常行動,進而提升個人審美和認知能力。”
基于這樣的理念,魏新多年來深耕歷史研究與文化傳播領域,創作《東漢開國》、《歷史有魏道》等10余部著作,在《百家講壇》、《新杏壇》等電視平臺錄制百余期節目,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史說經”,更借社交媒體之力,讓傳統文化觸達更多群體,成為百萬粉絲心中的 “國學引路人”。
今年8月,魏新獲得“2025年微博年度文化傳播影響力人物”榮譽稱號,頒獎詞評價他是“歷史的解謎人”、“文化的擺渡者”。
“所謂‘擺渡’必須了解‘水’的深淺、‘風’的大小,更要清楚船上能載多少人、要往哪去。”魏新坦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一直盡力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像《道德經》上寫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能為了‘擺渡’而‘擺渡’,自己都沒有渡明白,那樣的話,流量越大越危險,把風浪全當成流量,流量最后也都成了風浪。”
當下,傳統文化大熱,文創、游戲、歌曲等“二次創作”蔚然成風,文博游、漢服游、新國潮升溫……魏新常有一種“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恍惚感。“但在他看來,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單是青銅器上的紋飾、馬面裙上的花繡,更是古代先賢極具穿透力的思想。”
他認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二次創作”必須秉持正確的歷史態度,以思想智慧和精神為引領,避免陷入“重技術、輕文化”的陷阱。談及年輕人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魏新則表示:“對待年輕人要友好,但不能討好。我相信真正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我們要拿出優秀的文化作品去吸引他們。”

魏新在濟南大明湖畔的楊柳風堂翻閱書籍。趙曉 攝
常懷真誠之心的自媒體人
過去大眾認識魏新,是隔著電視屏幕津津有味地看他主講《百家講壇》;現在更多人熟知他,是通過手機端關注閱讀他的微信公眾號《魏道泉城》。
在這個平臺上,魏新卸下主講人的“端莊感”,時而用散文式的松弛文字,記錄青春里的細碎往事、鄉愁中的熟悉美食、生活里的逸聞趣事;時而又以犀利筆觸,就社會熱點事件與現象發聲,字字針砭卻不失理性。
“我寫公眾號文章時,很多朋友評價我在傳遞正能量。”魏新稱,他理解的正能量不是一味地贊譽美好,也可以客觀地批評丑惡,最核心的是表達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心態,這是正能量的底色。
在他看來,當下,互聯網用戶基數龐大,人人都有“麥克風” ,個體的聲音需要被正確引導、被積極鼓勵,才能讓更多正向聲音匯聚成流。“每個自媒體人都是這個時代的一扇窗戶,只需要做窗戶就可以,讓人通過窗戶看到屋子里的溫暖和幸福,而不是用什么喇叭去吆喝,我這里有正能量。”
“批評和贊揚其實都是需要勇氣的。”魏新表示,現在互聯網人群跨越各個年齡、各個群體,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位置和環境中,永遠見不著面,但又都在同一個網絡,所以就會看到很多思想上的分歧。“如何在分歧中尋找共識、凝聚人心,是目前互聯網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關鍵點。”
魏新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平臺監管與信息公開尤為重要。“平臺不能為了追逐流量,刻意制造熱點、挑起對立,更不能編織信息繭房,用單一信息給用戶‘洗腦’。”他同時強調,謠言止于真相,公開是最好的免疫機制。遇到公眾關注的熱點事件,政府部門應盡最大努力保持信息透明。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魏新也將“發聲”責任延伸至履職中。2024年,他提出的《關于加快營商網絡環境法治化建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提案》被全國政協列為重點提案。
“提案針對前幾年網絡上出現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部分網民通過炒作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虛假不實信息,在輿論場上興風作浪。”魏新在提案中建議,加強營商網絡環境法治化建設,嚴厲打擊雇用網絡水軍對企業進行詆毀、抹黑等行為,在“云端”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同時鼓勵網絡大V和民營企業建立緊密聯系,促進信息共享、資源對接。

魏新曾獲“美好山東體驗官”、山東“雙百”正能量網絡精品評選網絡正能量文字等榮譽。趙曉 攝
貢獻“新”力量的新階層
出生于1978年12月的魏新,與改革開放 “同齡”。他親歷中國40余年的飛速發展與社會變遷,也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從媒體人逐步成長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的重要一員。
作為自由職業者,他深知這一身份帶來的獨特優勢:“我們接觸面廣、信息線索多,能傾聽到來自社會不同層面的聲音。所以,對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來說,要更加敏銳地發現世界新變化、新特點,才能把握住新機遇。”
魏新舉例說,自己在社交平臺發布文章時,常收到讀者的留言反饋,“里面有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有對政府部門的建議,很多意見值得通過調研、采訪等形式形成提案。”在他眼中,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就該具備更強的感受力、更敏銳的觀察力,充分發揮“新”優勢,匯聚“新”力量。
履職期間,魏新對《黑神話:悟空》、《哪吒2》等文化作品“出海”現象格外關注。他認為,這些作品都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挖掘得有“深度”,才有了影響的“廣度”。
《黑神話:悟空》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再現和創新性展示,成功吸引了國內外玩家的廣泛關注。魏新認為:“很多外國玩家都開始找《西游記》原著來看,充分說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但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負,應該兼容并蓄。”魏新特別強調,中國文化作品要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穩腳跟,既要對本土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認同,也要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成功經驗。只有當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時,才能更好地吸收外來文化,進行創新性融合和發展,從而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價值理念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正是文化‘出海’傳播的核心基礎。我們要提升講故事的水準,讓優秀作品跨越時代和地域,觸動人類共通的情感。”魏新表示:“希望未來我們有能力把比《哪吒》、《三體》、《流浪地球》等難度更大的中國故事講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故事,喜歡中國文化。”
(來源:“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