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14位全國政協常委作大會發言。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農林專門委員會主任萬建民作大會發言,摘登如下:
深化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是中共中央著眼新時代新征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責任重大。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成效顯著。通過實施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63.2%,農業科技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強勁引擎和根本動力。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作用更加突出,棉糖膠生產穩定發展,肉蛋奶、果菜魚等“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牢,讓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吃得更好更安全更健康。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引擎,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AI和數字技術等正深刻改變農業農村發展面貌。
系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農業現代化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其核心在于農業科技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依靠科技力量。
一是加快構建梯度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當前,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建議通過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資源,形成強大科研合力,建立跨主體聯合攻關機制,圍繞種業創新、綠色種植、智慧養殖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設立專項攻關項目,精準發力,有效解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生物育種領域要加快構建“資源—基因—技術—產品—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從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護,到基因的挖掘與編輯,再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最終實現產品的推廣與產業化。
二是加快推進數智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數智技術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機遇。加大對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拓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場景。例如,通過建設農業數字孿生平臺,可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養分等信息,借助大數據分析為農作物提供精準的種植方案,通過人工智能實現農機的自動駕駛和智能灌溉。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能通過溯源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推動農業從“靠經驗”向“靠數據”轉變。
三是加快建立科技賦能與利益共享的聯動機制。科技創新成果只有惠及廣大農民,才能真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要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鼓勵農業企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入股”“訂單農業”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持續加強對脫貧地區的科技幫扶,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通過開展技術培訓、選派科技特派員等方式,提升農戶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讓農戶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真正依托科技創新實現增產增收,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讓廣大農民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共享發展成果。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