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十五五”時期“三農”工作錨定航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三大核心任務,為未來五年“三農”工作擘畫了精準藍圖。其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三大核心任務,既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壓艙石”,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樁”。圍繞這些關鍵部署,委員們暢談實踐思路與落實舉措,凝聚起實干興農的共識與力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等核心部署,為“十五五”時期鄉村振興錨定多元協同發展方向。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接受記者采訪時結合專業研究與基層調研,暢談以“生態﹢文化”雙輪驅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路徑。
閔慶文告訴記者,“我長期深耕生態農業發展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認真學習后深刻認識到,‘十五五’時期的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絕非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單線推進’,而是二者深度融合、協同發力的‘系統工程’。《建議》中‘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等的部署,恰為農業文化遺產活化、鄉村生態價值轉化、農業低碳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讓我明晰了以‘生態﹢文化’雙輪驅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履職路徑。”
“農業文化遺產是串聯鄉村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核心紐帶,更是解鎖‘十五五’鄉村振興多維價值的關鍵鑰匙。”閔慶文舉例道,我國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2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到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從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到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無一不凝聚著“天人合一”生態智慧的結晶——既通過傳統生態農業模式維系了鄉村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又以技藝、民俗等形式沉淀了獨特的鄉村文化基因。
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以農業文化遺產為橋梁,將傳統智慧與現代低碳發展需求深度對接。《建議》強調“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因地制宜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閔慶文認為,這是鄉村生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恰恰藏在農業文化遺產蘊含的低碳智慧里。比如福建尤溪聯合梯田的“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系統,通過天然水循環實現灌溉節水,減少機械能耗;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的有機肥堆漚技術,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能降低化肥使用帶來的面源污染。這些傳統智慧與“農業低碳發展”高度契合——我們無須從零構建低碳農業體系,只需將優秀農業文化遺產中的生態理念轉化為現代技術標準,比如將傳統耕作模式提煉為“生態種植技術規范”,將民俗中的護林約定升級為“生態管護制度”,讓鄉村生態產品既有“綠色底色”,又有“文化標識”,進而通過“生態認證”“碳匯交易”“文旅融合”等模式,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閔慶文在基層調研中發現,部分地區存在“重生態治理輕文化挖掘”“重遺產申報輕后續利用”的問題。如,有的鄉村在生態修復中破壞了傳統鄉村景觀,有的農業文化遺產因缺乏產業支撐淪為“靜態標本”,這與《建議》“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要求相悖。在閔慶文看來,推動生態與文化協同賦能鄉村振興,需破解“碎片化保護”“孤立化發展”的現實痛點,構建系統性推進機制。
結合規劃精神與實踐經驗,閔慶文認為需從三方面破局:一是建立“生態—文化”協同考核機制,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成效、傳統低碳智慧應用率納入鄉村生態振興考核指標,避免“單打一”;二是打造“遺產﹢”融合產業體系,以農業文化遺產為核心,串聯生態種植、研學體驗、非遺手作等業態,比如開發“梯田農耕體驗﹢非遺竹編”的一日游產品,讓生態價值與文化價值通過產業實現疊加;三是強化科技賦能與人才支撐,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文化遺產生態數據庫,同時培育“懂生態、懂文化、懂經營”的復合型人才,讓傳統智慧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煥發新生。
“‘十五五’時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我將以《建議》為指引,持續深入鄉村一線,圍繞‘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議題開展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更多鄉村走出‘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旺’的發展新路。”閔慶文最后說。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