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公布第三期獲資助名單,共有35位科學家入選。其中,據不完全統計,九三學社社員彭海琳(數學與物質科學領域-化學,北京大學)、白洋(生物與醫學科學領域-生物學,北京大學)、俞立(生物與醫學科學領域-生物學,清華大學)3人獲得資助。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長期穩定支持探索性與風險性強的基礎研究,設置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大領域。項目資助類別分為實驗類和理論類,資助期為五年,期間實驗類每人2500萬元人民幣;理論類每人1500萬元人民幣,期滿可申請續期資助。本期研究員平均年齡45歲,其中青年科學家9位,占比超四分之一,最年輕研究員僅35歲。
彭海琳

彭海琳,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委員、科技專門委員會主任,九三學社北京大學委員會主委,曾任第十一屆北京市青聯委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面向芯片的二維材料物理化學研究,致力于發展“后摩爾時代”二維電子材料(石墨烯、鉍基二維材料)與器件。主持基金委卓越研究群體項目(B類)、基金委重點項目,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物理化學學報》與《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主編;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青年科學獎、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學探索獎、中國化學會會士。發表SCI論文300余篇,獲70余項專利授權。成果入選“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與“中國芯片科學十大進展”。多次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及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白 洋

白洋,九三學社中央青工委副主任,中科院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白洋長期從事根際微生物組與植物互作領域的研究,重點關注根際非模式微生物在植物生長與健康中的功能與機制、植物對菌群的感知和調控,從微生物–植物協同的角度解析植物生長與健康的分子基礎,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發表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等期刊,入選2022至2025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專項“非病原微生物與農作物良性互作機理”、基金委重點項目等課題。入選青年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Rising Stars in Plant Sciences 2022,獲得CSPB杰出青年科學家獎,第五屆騰訊“科學探索獎”。
俞 立

俞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俞立是遷移體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深耕遷移體生物學研究十余年,發現遷移體作為遠程精準遞送信號分子的載體介導細胞間通訊,提出了系統水平細胞靶向通訊新理論。作為通訊作者在Cell、Science、Nat Cell Biol、Cell Res等刊物發表一系列論文。曾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杰出成就獎、北京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領軍計劃等,相關科學成果入選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項目。騰訊公司將在10年內投入100億元人民幣,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重在“選人不選項目”,支持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開展探索性與風險性強的基礎研究,期待他們提出重要科學問題、開拓學科前沿、推動原創突破。
2023年以來,共有15名九三學社社員獲得“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
(來源:社中央宣傳部根據社中央組織部、社北京市委提供相關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