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內昆鐵路建成到有了聯通長江開放口岸的大出口,從機場立項到即將通航,從烏蒙山深處的邊遠村寨到產業園區的機器轟鳴,從山里娃對科技的懵懂好奇到賽場奪獎的自信從容,從白內障患者模糊的視線到重見光明的熱淚盈眶……在云貴高原的廣袤腹地,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在九三學社傾情的幫扶下,正以昂揚姿態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九三學社中央自1993年對口幫扶威寧以來,三十余載春秋流轉,一代代九三人帶著科技界別優勢與跨區域資源整合能力,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一曲“同心助發展”的動人贊歌。九三學社各級組織始終秉持“威寧所需、九三學社所能”的幫扶理念,呼吁重大項目,推動生態治理,助推產業發展。
2023年7月,中央統戰部印發統一戰線“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方案,九三學社中央及各級組織充分發揮優勢,聯合高校、企業等多方力量協同發力,深耕地域特色、拓展領域協作,幫扶成效持續彰顯,為威寧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堅持綠色主線 助推產業發展
威寧海拔高、光照足、氣候涼,獨特的地域條件既適合發展特色種植,也對產業綠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三學社立足這一地域特質,錨定綠色農業主線,通過引企業、建基地、派專家,讓馬鈴薯、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綠色引擎”。
作為“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威寧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超100萬畝,但也曾長期受困于種源退化、產量不穩等問題。九三學社幫助引進中農發集團投資6億元,建成占地968畝的馬鈴薯種源基地。如今該基地年產脫毒馬鈴薯組培種苗1.5億株,年繁殖微型薯達2億粒,從源頭破解了傳統種植的瓶頸。
在中水鎮,村民卯時群在種薯培育基地務工已有多年,每天能拿到90元工資,她常說:“專家手把手教我們分揀原原種、控制溫濕度,現在我也成了半個技術能手,家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在九三學社的傾力幫扶下,威寧建成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馬鈴薯原原種擴繁中心和高標準脫毒種薯生產示范基地,實現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畝產增收40%以上、畝均增效達到1000元。在科技加持下,建成種薯生產基地2.7萬余公頃,產量60余萬噸、產值超過10億元,2025年全縣馬鈴薯產值預計可達40億元。
食用菌產業是九三學社幫扶威寧綠色發展的又一典范。通過九三學社牽線搭橋,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扎根威寧,建成食用菌現代產業園。如今,威寧雪榕公司年產香菇、金針菇等食用菌10萬噸,產值突破5億元,穩定吸納2500余名當地群眾就業,產品不僅暢銷新疆、重慶等國內多地,更遠銷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在公司務工6年多,每天騎車5分鐘就能到崗。”五里崗街道的張朝秀這樣說,負責金針菇采收的她每月收入穩定在3500元以上,“在家門口上班,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張朝秀言語中流露出感恩和幸福。
強化領域合作 組團精準發力
九三學社充分發揮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打破地域壁壘,整合教育、醫療、科技等優質資源,開展跨越山海的組團式幫扶。
九三學社深耕“同心樹人”“潤心講堂”特色品牌,構建“資源捐贈+師資培育+素質提升+結對共建”多維教育幫扶體系,組織東部優質學校與威寧24所學校簽訂友好合作協議,累計培訓教師2395人,通過“教師互訪、課程共享”等方式,讓先進教學理念在山區校園落地生根。
2025年3月,在九三學社推動下,九三中學成功申報阿里巴巴“少年云助學計劃”,建成AI云教室,讓學生隨時能接觸到前沿的人工智能教學資源。
這所承擔著易地搬遷子女教育重任的學校,超七成學生來自建檔立卡戶家庭,許多孩子入學前從未接觸過電腦。為改變這一面貌,九三學社中央通過建科學家直播教室、建校園科技館、建人工智能教室和科學家進校園的“三建一進”組團式幫扶,號召各級組織累計向該校捐贈價值360萬元的教學設備、11000余冊圖書和14套科學實驗設備……如今,九三中學已實現質的飛躍。2021年榮獲“全國百佳創新校園”稱號,人工智能社團累計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競賽獎318項,連續7年獲評“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示范校”。
醫療幫扶方面,“亮康行動”“九三名醫服務站”等品牌深入人心。“亮康行動”累計為1.7萬余名群眾送去光明,完成白內障手術9000余例;“九三名醫服務站”已覆蓋易地搬遷群眾2.1萬人。
2025年,九三學社中央針對威寧縣中醫醫院出臺幫扶方案,九三學社組織各省市醫療專家團隊持續開展義診,助力解決威寧基層群眾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在么站鎮平原村,78歲的王大爺曾因白內障幾乎失明,生活難以自理。“亮康行動”的專家團隊下鄉義診時發現了他,免費為他做了手術。拆紗布那天,老人看清了孫子的笑臉,激動地握住醫生的手,不停地道謝。
同樣,草海生態治理鐫刻著九三學社的付出。2009年3月,九三學社中央提交了一件關于畢節地區草海治理與保護的建議,草海生態治理成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項目得以立項。九三學社聚焦草海這一高原明珠的保護難題,組織院士團隊參與專項治理,協調完成保護區勘界等關鍵工作。如今的草海,天藍、海青、草綠,水質持續改善,每年都有成群的黑頸鶴飛來越冬,成為威寧生態治理的一座豐碑。
創新幫扶模式 激發發展活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九三學社跳出“輸血式”幫扶的局限,創新推出平臺搭建、人才培育、品牌共建等多元模式,將外部幫扶轉化為威寧自身的發展動能,讓內生動力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力量。
在農業科技領域,建成了“九三科技特派員之家”,全力服務農業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5年,已有150人次各級科技特派員入駐“九三科技特派員之家”,他們深入田間地頭,把種植技術、管理經驗手把手教給農戶和企業員工。九三學社威寧縣工委副主委楊水梅說:“以前科技專家來了難扎根,現在有了‘家’,他們能沉下心來傳幫帶,讓技術真正留在了威寧。”
此外,還建成了“九三威寧魔芋產業專家工作站”“貴州省辣椒氣象科技小院”“西南脫毒馬鈴薯種薯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項目”等,引進馬鈴薯、蔬菜等農作物試驗示范新品種26個、新技術(新模式)8項,示范推廣面積達15萬畝,黨派專家全程參與。
除了引進雪榕集團、中墾薯業等龍頭企業“就業帶訓”,九三學社還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模式,全方位培育本土人才。選派基層干部赴上海、湖南等地參加鄉村振興能力提升培訓;舉辦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培訓班;選派醫療、教育領域骨干人才赴發達地區跟崗鍛煉,本土人才培養由“散打式”向“組團式”轉變,本土人才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助推了當地的產業發展。
威寧么站鎮平原村的種植戶們在專家指導下,改良果蔬種植品種,發展庭院經濟,如今村里小菜園、小果園遍布,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增加了居民收入,曾經“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的村莊,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群眾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跨越三十余年,深耕地域幫扶聚合力,拓展重點領域解難題,九三學社中央用心用情,在烏蒙大地繪制著“同心圓”的九三學社畫卷。九三學社幫扶威寧的每一個瞬間,正源源不斷化作了九三人與威寧人民山海同心的深情,被威寧人民永遠銘記。九三學社持續深化“地域+領域”的幫扶,必將繼續書寫更多精彩新篇。
(來源:《團結報》11月25日01版 作者:楊威 古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