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9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第一場記者見面會上,受邀出席的5位民主黨派中央負責人介紹對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認識,以及對弘揚抗戰精神的深入思考,并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陳星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
在抗日戰爭中,民主黨派從與中國共產黨接觸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這其中有哪些生動故事和心路歷程?與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同心合作,對我們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陳星鶯:
抗戰時期,民革處于醞釀發起階段,還沒有正式成立。但是,通過抗日戰爭,眾多的民革前輩越來越看清了中國共產黨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才是民族復興的領路人,最終選擇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舉個例子,1933年福建事變,也就是俗稱的“閩變”。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后,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步步緊逼,中國共產黨發表了一系列的通電、宣言,發出全民族抗戰的號召,并組織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我們民革的前輩宋慶齡、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紛紛公開表示,大敵當前,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希望蔣介石能夠召集全國政治人物共商國是,挽救民族危亡。
1933年11月18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馮玉祥這些民革前輩,跟農工黨領導人黃琪翔等聯合發動了福建事變,李濟深派全權代表徐名鴻到江西瑞金會見了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同時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及紅軍全權代表潘漢年草簽了共同反日反蔣的協議。
民主黨派跟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同心合作,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第一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保證道路的正確,才能保證方向的正確;第二就是要精誠團結、勠力同心,形成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迎來民族的偉大復興。
廣東廣播電視臺粵TV記者:
“發揮優勢、促進祖國統一”是民革的優良傳統。近年來,民革在推動兩岸人士共話抗戰精神,喚醒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增進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一個中國認同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行動和經驗?
陳星鶯:
近年來,民革中央積極推動兩岸共享史料、共修史書,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共同編著出版了《長城與抗戰》一書,收錄了長城沿線軍隊抗日戰爭的圖文資料,其中許多史料是首次面世。在這本書的編輯過程中,兩岸專家學者秉持客觀、全面的精神,尊重歷史、再現歷史,得到了各界的好評。另外,民革中央又組織了兩岸青年同走抗戰路,先后赴北京、湖北、江蘇、上海、山西等地開展“長城抗戰緬懷之旅”、“長江抗戰緬懷之旅”等活動,通過憑吊先烈、參觀抗日戰爭展館、走訪抗戰遺址、拜訪抗日老戰士、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增強兩岸同胞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
民革中央、各級民革組織還紛紛開展如兩岸書畫展等各類抗戰紀念活動,這些活動、這些工作總結起來,我們有一些經驗。一是要發揮民革參政黨政治優勢,就跟我們民革前輩在抗戰期間一樣,主動擔當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極發聲。二是要發揮民革獨特歷史淵源優勢,將弘揚中山精神、黃埔精神和抗戰精神緊密結合,廣泛凝聚愛國力量。三是發揮民革聯系廣泛的優勢,創新思路、廣拓渠道,積極推動形成兩岸各界共話抗戰、共緬先烈、共創未來的熱烈氛圍。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
抗戰遺址保護關系到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民族精神。我們關注到,民革近年來一直努力推動抗戰遺址保護,想請問民革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陳星鶯:
抗戰遺址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寶貴遺存,見證著這段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歷史,鐫刻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與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凝聚著中國人民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奮戰到底的必勝信念和不渝決心。
早在2011年前后,民革就開展了相關的抗戰遺址保護工作。到了2018年,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啟動申報的時候,民革就和很多抗戰遺址單位、相關部門互相配合,把我們所了解到的一些遺址,比如說安徽的野寨抗日陣亡將士公墓、黑龍江的江橋抗戰舊址,再比如說湘西雪峰山會戰舊址等等,還有民革的一些前輩,比如說李濟深、張治中、程潛、蔣光鼐的故居等,進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很多都申報成功了。民革中央也高度重視發揮這些遺址的教育功能,把它們命名為民革黨員教育基地,引導民革廣大黨員以史為證,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汲取奮進力量;以史為鑒,從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中汲取前行動力;以史為信,從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中賡續優良傳統、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王路
人民日報社人民網記者:
我們了解到二戰勝利之后有農工黨黨員經歷了東京審判,并且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想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并且談談您對堅持正確二戰史觀有怎樣的認識?
王路: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二戰史觀本質上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捍衛人類共同的正義和良知、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法西斯侵略所取得的歷史勝利寫照。中國的抗日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軍民的傷亡總數在3500萬以上,直接的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的經濟損失達到5000億美元。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終于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主義,取得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
剛才你提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事,二戰勝利后,由中、蘇、美、英、法等11個國家組成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28名日本甲級戰犯進行了東京審判。我們農工黨老一輩的黨員、擔任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助理檢察官的裘劭恒同志,親歷了這場正義的審判。裘劭恒和他的同事們受法庭的派遣,到南京等地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以大量的鐵證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徑、令人發指的屠殺罪行、野蠻瘋狂的掠奪破壞,這次審判把戰爭罪犯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是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一次清算,也為中國作為最大受害國出庭起訴維護了尊嚴,為慘遭日本軍國主義殺戮的死難者伸張了正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書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寫得非常清楚,其中有專門的章節記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謂鐵證如山。
二戰的勝利,不僅結束了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更重塑了戰后國際秩序和堅定了人類對世界和平發展的決心。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流血犧牲換來的寶貴成果,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我們知道,和平來之不易,維護好世界和平,站在公平正義一邊,這是二戰留給我們全人類的啟示。
面對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包括各民主黨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貢獻,讓二戰的勝利成果持續綻放光芒。
新京報記者: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界人士,挽救民族危亡。請問各民主黨派在推動國共合作、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王路: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倡導、推動建立并堅決維護和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團結抗戰。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持久戰》,照亮了抗日戰爭初始那迷霧籠罩的前行之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包括農工黨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空前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也實現了近代以來從未有過的全民族共同奮起御侮的嶄新局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團結動員了中華民族一切抗日力量,這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根本的條件之一。
農工黨積極促成并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救亡圖存,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呼吁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農工黨前身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迅速響應,在香港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干部會議,為更好地擔負起抗日救亡重任,我們把黨名改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并提出了“抗日、聯共、反蔣”的總方針,通過了《臨時行動綱領》和《告同志書》,這標志著農工黨從此脫離國民黨的體系,確立了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政治路線,走上了同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的道路。
大家知道,農工黨的創始人鄧演達同志原來在黃埔軍校,我們很多農工黨黨員也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抗日戰爭中,我們響應中共號召,很多農工黨黨員也加入到八路軍、新四軍中,跟中國共產黨一起抗日。今天,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代表全體人民的意志,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盧國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
在抗日戰爭中,民主黨派從與中國共產黨接觸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這其中有哪些生動故事和心路歷程?與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同心合作,對我們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盧國懿:
剛才記者朋友說的抗戰中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的心路歷程,我用三句話、6個詞來回答您。從相識到相知,這是第一句;第二句,從相近到相親;第三句,從同胞到同志。這有個過程,我也可以舉三個例子:
第一,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將致公黨列為“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之一,給予致公黨政治上的認可,這非常不容易,1935年致公黨才剛剛成立10年。第二,1942年周恩來到達重慶,同司徒美堂座談,把“皖南事變”的真相跟司徒美堂作了介紹,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動罪行。第三,董必武在1945年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遭到國民黨的阻撓,這個時候美洲致公黨負責人司徒俊蔥挺身而出,他組織記者招待會,把相關信息發布出去,同時給董必武做安保,因為那個時候董必武等同志受到很大威脅,致公黨就挺身而出了。此外,他們還在自己辦的報紙上把相關的信息一一發布,這對揭露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宣傳中共抗戰主張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中國新聞社記者:
致公黨作為具有“僑”“海”特色的政黨,與海外華僑華人聯系密切,請問當時致公黨在聯系海外、為國紓難中有哪些歷史細節?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盧國懿:
今年是致公黨成立100周年,下個月我們會在北京舉辦中國致公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在抗戰期間,致公黨積極參與,主要有這么幾種形式:一是通過輿論宣傳,把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政策、思想、精神、民族氣節向世界人民宣告。二是直接參與武裝斗爭,剛才我在開場白中也說了,上海淞滬之戰、東北抗聯中都有致公黨的身影。三是捐款捐物。
這三個方面都有很多例子。在發聲方面,就是我第一個說到的做好宣傳,那個時候我們的輿論環境不像現在,現在大家都有手機,有自媒體,媒體特別多,那時候發聲很難的,但是華僑華人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且有自己的媒體、自己的報紙,也跟當地其他駐在國家有比較多的聯系,所以他們通過媒體可以進行發聲,還可以通過“快郵代電”的方式來發聲。
第二是武裝,武裝斗爭我們參與很多,我在這里專門介紹一下南僑機工的事。在1939年抗日戰爭最關鍵的時刻,我們南洋的華僑們組織起來,當時大概是3000多人,他們主要是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3000多青年回到祖國參加抗戰,主要是搞運輸,保證從國際上援助我們抗戰的物資能從緬滇公路到內地,3000多人經過幾年,有三分之一的同胞倒在了血泊當中,這比直接參與一線的傷亡率都高,真的是不容易。并且這幫青年基本上都是殷實家庭的孩子,那個時候會開車、會修車真的不容易。所以,說明我們華僑的愛國之心,越出國越愛國,他們真是這樣做的。
說到抗戰,致公黨的作用還體現在捐款捐物,當時有個大致統計,從1936年到1946年,北美等地區的華人華僑募捐超過4.8億美元,這些錢都通過各種渠道送到了抗戰一線。
新華社新華網記者: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是臺灣光復80周年,也是中國致公黨成立100周年,九三學社創建80周年,民建、民進成立80周年。請問,各民主黨派將如何更好地弘揚抗戰精神、賡續優良傳統,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好的貢獻?
盧國懿:
今年是中國致公黨成立100周年,我一直感到非常自豪。百年征程波瀾壯闊,抗戰精神得到越來越多銘記和發揚,致公黨通過多種方式賡續偉大抗戰精神。
一是我們舉辦許多的主題教育活動,經常組織黨員參觀學習紅色教育基地,親身接受教育,發揮致公黨與海外僑胞聯系密切的優勢,在華人華僑中宣講抗戰精神。大家知道,我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僑胞有6000多萬,這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所以我們團結他們,把抗戰精神不斷地向他們宣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是我們經常說的抗戰精神。我們大家想想,抗戰這么多年,如果沒有抗戰精神,那個時候積貧積弱的中國很難從這場斗爭中熬過來。
二是我們要捍衛一個中國原則,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臺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后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致公黨將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方針,以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為契機,加強與臺灣同胞的聯絡聯誼,增進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三是發揮僑海優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致公黨將聚焦國家發展大局,凝聚僑心、匯聚僑力,服務高質量發展,我們常說,我們6000多萬華人華僑對祖國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華僑、華資、華智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做好海外華僑工作,為他們服務好,讓他們在國外工作舒心,回國創業發展放心,取得更好的成果。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叢斌
科技日報記者: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長卷上,科學救國的思潮始終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我們也了解到,《九三學社成立宣言》提出繼承五四精神,將“民主與科學”作為救國之道。在抗戰期間,九三學社的先賢們是如何于民族危難之中踐行科學救國精神的?還有就是80年來,我們又是如何傳承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參與和推動科技報國、科技強國建設的?
叢斌:
抗戰時期,我們有很多前輩以科學為武器,在烽火連天的戰爭中參與科學救國。比方說,知名物理學家嚴濟慈先生在簡陋的平房里面,帶領物理所生產出了1000多具無線電發報機穩定波頻用的石英振蕩器,因為無線電發報的時候必須穩定波頻,所以用石英振蕩器;還有300多套步兵用的五角測距鏡和望遠鏡,這些都供給前線抗戰后方醫療,以及科研教學使用。還比如,氣象學家涂長望先生帶領團隊用風箏探空儀這個簡陋的設備,在瓦礫堆上堅持高空氣象觀測,首創了中國三維氣象學理論框架,用他的觀測準確預測作戰窗口期,為護航運輸機突破日軍封鎖線,這些都為抗戰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科學支持。這些先賢是我們九三學社的優秀代表,他們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命運緊密結合,生動詮釋了“科學救國”的精神實質。
新中國成立后,九三學社滿懷豪情投入新中國建設事業。大家都熟知的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他們都是九三學社社員,他們隱姓埋名了幾十年,將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為我國“兩彈一星”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科學報國的決心,其中飽含的愛國情懷、堅韌的必勝信念,與偉大的抗戰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進入新時代,我們九三學社堅持以“黨派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比方說,我們的科學家盧柯是研究金屬材料的,還有潘建偉,大家知道他是研究量子通信的,他們代表了在崗位上建功立業的一批批九三學社社員,傳承了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精神,也傳承了先輩們愛國赤誠、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奮進新征程,我們新一代的“九三人”決心繼承九三學社的優良傳統,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定信心、砥礪奮進,努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華社新華網記者: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是臺灣光復80周年,也是中國致公黨成立100周年,九三學社創建80周年,民建、民進成立80周年。請問,各民主黨派將如何更好地弘揚抗戰精神、賡續優良傳統,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好的貢獻?
叢斌:
我們常說,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爭取歷史主動,創造新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這也為我們民主黨派履職盡責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將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契機,以抗戰精神砥礪報國之志,以科技創新助力強國建設。我們將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堅守合作初心。我們從三個方面對九三學社社員進行教育和引領:一是從偉大抗戰精神以及紅色基因的傳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二是從多黨合作歷史的學習中不斷深化對初心使命的認識;三是從九三學社前輩們的言傳身教中不斷增強對多黨合作優良傳統的理解和把握,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不斷鞏固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第二方面是繼承科學報國傳統,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愛國情懷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內核,科學報國又是我們一代代“九三人”的精神傳承,我們將以王淦昌、鄧稼先和王選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引導廣大的社員特別是青年社員,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在助力科技強國建設當中不斷踐行愛國情懷。
第三方面是增強歷史主動,提升履職效能。我們將發揮自身界別的特色優勢和人才優勢,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些方面進行深入調研,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第四方面是要堅持守正創新,加強自身建設。我們將以執政黨為師,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和九三學社優良傳統,努力建設政治堅定、組織堅實、履職有力、作風優良、制度健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江利平
新京報記者: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贏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界人士,挽救民族危亡。請問各民主黨派在推動國共合作、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
江利平:
在爭取民族解放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從政治上把方向、大勢、全局,為全民族抗戰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引領作用。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有力推動了臺灣光復運動,1937年5月15日,毛澤東同志會見美國記者時表示:“中國的抗戰是要求得最后的勝利,這個勝利的范圍,不限于山海關,不限于東北,還要包括臺灣的解放。”
中共的上述政策主張,得到臺灣同胞的積極響應。臺灣同胞也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大陸同胞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最終實現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目標。比如,作為一支直接開赴前線對日作戰的臺灣同胞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直接支持和指導下組建起來的。在愛國臺胞李友邦將軍的帶領下,臺灣義勇隊積極從事“對敵政治,醫務診療,生產報國,宣慰軍民”的工作,得到抗戰軍民的高度評價。臺灣義勇隊是由臺灣同胞直接參加祖國抗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抗日隊伍,也是全國唯一具有正規軍編制的臺胞抗日力量,是臺灣同胞參加祖國抗日戰爭的杰出代表。
在抗戰期間,許多臺灣同胞組織了抗日團體,但力量比較分散。1941年,為了最廣泛地團結全國臺灣革命志士,共同凝聚成強有力的抗日力量,李友邦、丘念臺、李純青、宋斐如、謝南光等臺盟前輩和臺籍知名人士在重慶成立臺灣革命同盟會,中國共產黨積極支持其斗爭,同盟會“以集中一切臺灣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臺灣光復”為宗旨,積極配合收復臺灣的準備工作,就戰后臺灣地位問題提出建言。臺盟前輩以實際行動在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法治日報記者: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鼓吹“臺獨”史觀,推行“去中國化”政策,蓄意曲解歷史,甚至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意在割裂兩岸的歷史聯結和精神紐帶。歷史不容篡改,兩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的歷史功績和愛國愛鄉傳統不容抹煞,請問臺盟江利平副主席,您能否介紹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是如何一道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盟前輩在抗日戰爭中作出了哪些貢獻?
江利平:
在日本殖民統治者侵占臺灣的50年里,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一道,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先后有65萬多臺灣同胞慷慨赴死,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樣的例子很多,我講一個丘逢甲的故事。丘逢甲是臺灣苗栗縣人,祖籍廣東蕉嶺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丘逢甲投筆從戎,組建義軍。割臺的消息傳到臺灣,丘逢甲聞訊后,悲憤交加,當眾刺破手指,寫下了“拒倭守土”四個大字,并三次刺血上書,要求廢約再戰。他率領臺灣義軍在臺中的崇山峻嶺之間與日軍浴血奮戰,有效挫敗了侵臺日軍妄圖迅速南進的瘋狂計劃。
抗戰期間,廣大臺灣同胞奮勇投身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其中,臺盟首任主席謝雪紅參與籌建臺灣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新生的臺灣共產黨排除重重困難,領導臺灣工人農民群眾積極開展反日斗爭,還有臺盟第二屆總部理事會主席蔡嘯,1934年,痛恨日本帝國主義壓迫的蔡嘯奔赴祖國大陸,尋找抗日隊伍。在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上,蔡嘯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新四軍,并與日寇進行了頑強斗爭,在抗日戰爭中屢建戰功。臺盟前輩林正亨,舍棄他鐘愛的美術專業,報考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舍妻別子,走上抗日前線,先后參加昆侖關戰役和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到延安去!”成為最響亮的口號。臺盟前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來到革命圣地延安,與大陸同胞齊心協力、并肩作戰,直至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譜寫了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共御外侮的光輝篇章。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臺盟將始終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賡續優良傳統,汲取奮進力量,團結廣大臺灣同胞,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中國網圖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