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筆下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如今卻面臨“天上之水難解渴”的現實困境。黃河流域以占全國2%的有限水資源,承擔著為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水的任務。精打細算用好黃河水,對于推動黃河流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要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現代技術、加大對農民的節水獎勵力度,提高節水成效。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集約節約安全利用水平,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改革。”2024年7月27日至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率調研組赴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黃河“幾字彎”生態區域,圍繞黃河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節水及“幾字彎”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開展調研。
一路走一路看,調研組與相關部門、市縣、園區、企業負責人以及農戶代表等一起算“水賬”,提問題、議辦法。調研組關注到,黃河上游地區農業用水結構不合理,農業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充分調動用水主體的節水主動性是當前黃河流域農業節水工作不容忽視的重要任務,然而當前黃河上游地區農業節水市場化激勵機制仍存在不足。
首先是用水權改革還存在難點堵點。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發現,我國目前涉水法律法規是基于取水權設立的,但未明確用水權的確權憑證、權能構成及其準用益物權的權利屬性,用水權確權、有償使用費計征等關鍵環節無法可依。
“誰是用水主體?誰該承擔節水責任?”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境專委會委員、甘肅省水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進琪指出,法律層面未明確灌區與農戶的用水權益邊界,導致節水激勵“無的放矢”。
調研顯示,黃河上游部分灌區雖通過渠道襯砌和計量管理實現水權交易(交易水價1.12-1.6元/立方米),但水權轉讓收益與農戶實際獲得感存在脫節。如某地設定0.03元/立方米的節水獎勵標準,農戶需先預交水費再等年終決算,實際得到獎勵的農戶很少;再如某地按畝預收水費,全年7次灌溉不限量,水價上漲反而催生“不用白不用”的漫灌心理,農戶節水積極性不高。
此外,當前水利工程管護還存在“管理真空”,部門間在農田水利運行管理方面職責界限不清,水費收取、使用和返還出現諸多矛盾。
“在黃河上游,農業用水占比超70%。當前農業節水市場化激勵機制的不足已形成多重制約:農業節水整體推進遲緩,用水效率提升乏力,水資源向工業、生態等領域的調配難度增加,農戶節水意愿普遍偏低。”劉進琪進一步解釋道,“這一局面還抑制了節水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滴灌、地膜覆蓋等高效節水方式難以釋放節水紅利。”
為此,今年全國兩會,九三學社中央提出《關于完善黃河上游農業節水市場化激勵機制的提案》,從法治與市場雙軌發力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建議。
“要完善黃河上游農業節水市場化激勵機制,需突破用水權的法律界定模糊和計量設施建設滯后這兩大瓶頸,從國家層面厘清農業用水權定義,同步推進計量設施標準化建設,讓市場化激勵機制真正看得見、摸得著。”劉進琪說。
提案指出,應修訂涉水法律法規,明確用水權的物權屬性及占有、使用、收益權能,為“有償取得、有償使用”奠定法律基礎;完善《黃河取水許可管理實施細則》,簡化審批程序并實施總量控制,同步以精準計量體系支撐水價改革,通過超定額累進加價、精準補貼等機制激活市場動力,同時優化水權交易平臺,降低基層交易門檻。還要厘清農業與水利部門的灌區管理權責,設立專項管護資金解決“兩不管”問題;合理核定末級渠系水價成本,推動骨干工程水價回歸合理區間,并推廣寧夏等地的水務一體化模式,實現政府管理權與市場運營權的分離。
激發農戶節水動力還需構建全鏈條利益激勵體系,讓節水不只是公益行動,而是能裝進農民口袋的真金白銀。提案提出,要通過終端分類水價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依托完善的水權交易平臺暢通基層交易渠道;設立“水銀行”收儲閑置水權,為農戶提供經濟補償;同時強化用水計量技術應用,建立全流程統計臺賬,以技術支撐保障市場化機制精準落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自2018年以來,九三學社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作為長期重點議政調研課題,通過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
“未來,九三學社將繼續秉持科學的態度,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為構建黃河節水機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助力真正‘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武維華表示。

團結報2025年6月24日一版
(來源:團結報 記者:王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