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管理是麻醉學科的核心技術,傳統氣道管理常將鎮靜患者置于仰臥位,但在該體位下,患者會因為舌根后墜等引起氣道堵塞而出現低氧血癥。低氧血癥的發生不僅會顯著增加患者心律失常等風險,也常常迫使醫護人員進行緊急干預。
那么,患者體位的改變,能否成為破解這一安全難題的鑰匙?
北京時間2025年8月19日,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醫藥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方向明教授帶領團隊在《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上發表了題為“Effect of lateral versus supine positioning on hypoxaemia in sedated adults: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的原創性研究論文。該研究成果證明在資源受限、難以獲得專業呼吸支持的條件下,側臥位將作為一種簡單、低成本且有效的鎮靜成人呼吸管理策略,可顯著降低鎮靜成人低氧血癥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臨床上,許多診療過程需要借助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類藥物(如麻醉藥、鎮靜藥),通過降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產生一種從輕度放松到深度睡眠的意識水平抑制狀態。例如,成人進行內鏡檢查、兒童進行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時,都需鎮靜以減輕不適和避免操作干擾。術后早期因為麻醉藥物的殘余作用,患者也往往處于鎮靜狀態。此外,多種疾病狀態會改變患者意識從而使患者處于嗜睡甚至昏迷狀態,如腦卒中。預防低氧血癥、維持氣道通暢是關乎此類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
方向明團隊長期致力于急危重癥患者圍術期安全與麻醉救治研究。面對急危重癥患者易因飽胃反流致肺損傷、低氧血癥圍術期救治的高危臨床痛點,團隊在2012年提出側臥位氣道管理理念。通過柄片分離、垂直冠狀等技術革新,突破空間受限和視覺偏移等難點,在國際率先開展“理論-技術-流程”系統化隨機對照研究(RCT)研究,使吸入性肺炎發生率降低62.5%。
在掌握側臥位氣管插管技術、并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后,團隊牽頭在全國14家大學附屬醫院推廣鎮靜狀態下側臥位的氣道管理,開展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
研究納入了2024年7月至11月間接受全身麻醉后、處于鎮靜狀態的2143名成人患者,患者拔除氣管導管后,在標準化吸氧條件下(2L/min經鼻導管吸氧),根據Ramsay鎮靜評分(2-4分)評估鎮靜深度,并按1:1隨機分配至側臥位組或仰臥位組,隨后密切觀察10分鐘。
研究發現,患者低氧血癥風險大幅降低,側臥位組低氧血癥(SpO?≤90%)發生率僅為5.4%,顯著低于仰臥位的15.0%,即每11例患者采用側臥位,即可預防1例低氧血癥發生。同時,嚴重低氧血癥(SpO?≤85%)的發生率在側臥位組低至0.7%,遠低于仰臥位的4.8%。側臥位降低低氧血癥發生的優勢在不同年齡段、BMI、手術類型、麻醉用藥方案等多種臨床情境下均有效益。
不僅如此,患者的救治需求減少。側臥位組需要緊急氣道干預(如增加氧流量、托下頜、面罩通氣)的比例僅為6.3%,顯著低于仰臥位組的13.8%,即每15例側臥位患者,就能減少1次緊急氣道干預。且側臥位并未增加反流誤吸、心律失常等安全風險,心動過速發生率比仰臥位更低。
“這是首個通過大規模高質量RCT證實,用一個簡單、低成本的體位改變有效預防鎮靜患者低氧血癥的研究。”方向明說,這一簡單、安全、低成本的體位管理策略,為全球鎮靜患者的氣道管理提供了易于推廣的“中國方案”。
德克薩斯大學麻醉學系主任、著名心胸血管麻醉專家Marcos F. Vidal Melo教授、蒙特菲奧里-愛因斯坦醫學中心麻醉系主任Matthias Eikermann教授受邀同期發表專題述評“Lateral positioning to minimize postoperative hypoxemia: Simple, no cost, and effective”,進行深度解讀。兩位專家指出:在當前重癥監護資源有限、而接受高復雜性手術患者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研究結果為術后及鎮靜患者的氣道管理提供了簡單、低成本、有效的干預策略,其推廣有望在全球范圍提升鎮靜患者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
(來源:浙江大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