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守華(1956年3月14日—),出生于吉林磐石。無機化學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馮守華出生在吉林省磐石縣一個普通干部家庭。在他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和許多同齡人一樣,高中剛畢業的他便隨著上山下鄉的知青隊伍住進了農村集體戶。鄉下的生活條件是艱苦的,3年的生產勞動使他飽嘗了下鄉的苦辣酸甜。然而,這些并沒有消磨他的意志,正是這段充滿艱辛和汗水的蹉跎歲月培養了他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性格,磨礪了他艱苦創業、勇于實踐的品質。也正是因為這段生活經歷,使他對腳下的這片養育他的黑土地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之情,并決心為之耕耘奮斗,改變她貧窮落后的面貌。
1975年秋,馮守華被推薦上了吉林大學。1978年本科畢業后,他開始攻讀研究生,師從無機化學家徐如人院士。這其間,他在國際上首次成功開發出全新的3個系列20余種微孔晶體化合物,突破了傳統微孔晶體的四面體化學概念,實現了骨架原子組成多元化以及微孔骨架基本結構單元多樣化。他將這些新的微孔晶體化合物以中國的英文字頭C命名,在國際上為國家贏得了榮譽。這些研究成果使他榮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青年獎勵研究基金、1987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以及1991年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89—1992年,馮守華在美國新澤西州立(Rutgers)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美期間,他成功開發出特種混合四-六配位結構微孔快離子導體與化學傳感材料。開發的復合傳感材料具有理想的化學傳感性能,在高溫下對水蒸汽和氧氣的敏感性能符合理論能斯特方程。他的研究成果獲得兩項美國發明專利,在美國材料化學雜志上連續發表5篇論文。
1992年春,馮守華舉家回國,到吉林大學化學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工作中,他求真務實,勵精圖治,為吉林大學化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是首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首批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育部優秀跨世紀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馮守華認為,中國目前最需要建設一批國家級科學研究基地。他協助徐如人院士籌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經過了艱苦的初創期,無機水熱合成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于1993年10月正式成立,馮守華任實驗室副主任。2001年5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準該實驗室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守華任首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馮守華在實驗室管理建設上,提倡“埋頭苦干,不圖虛名;奉獻科學,端正學風;相互配合,形成團隊;不斷積累,銳意創新”的32字方針。他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團結和帶動一批年輕有為的專家學者共同創業。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形成了和諧民主的工作環境、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寬嚴相濟的研究氛圍,不斷鞏固了實驗室的研究基礎和學術地位,進而擴大了實驗室的對外影響,促進了許多重要科研成果的產生。他注重建設凝聚、吸引、培養優秀中青年人才的環境,廣泛吸引高水平人才加盟,建成吉林大學第一支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該實驗室2005年獲得科技部頒發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集體金牛獎”,馮守華獲得“個人金牛獎”。
馮守華長期從事無機合成與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和系統的研究成果。他主持完成包括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國家“863”以及“211”、“985”工程建設項目在內的十幾項重要科研課題。
在科研實踐中,馮守華認識到,雖然中國的科研綜合實力在不斷提升,但在基礎研究方面源始創新水平與能力距科技發達國家尚有很大差距。馮守華帶領研究小組在1996年開始啟動原創性課題。他研究的重點是有關減排與資源綜合利用、三重價態現象等。含三重混合價態金屬錳的鈣鈦礦單晶材料是該研究組自主開發的,研究成果在2005年獲得兩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這項研究對于發展我國在信息處理和光電轉換等方面的自主核心材料至關重要。
經過共同努力,馮守華及其科研小組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新型微孔晶體的研究”,“醇體系新型無機物的合成與反應規律研究”分別獲1992、1994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新型微孔晶體的合成與新合成路線的開發”獲199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無機固體功能材料的水熱合成化學”獲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1年,吉林大學院系整合,馮守華擔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首任院長。他正確把握學院發展方向,先后提出并開展了首屆長春化學周、化學學院“2006管理年”、“2007文明年”以及“2008創新年”的活動,擴大了學院在國內和國際的影響。在馮守華擔任院長的8年間,化學學院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教學方面,學院在歷次國家級教學評估中均被評為優秀,理科人才培養基地連續3次被評為國家級優秀人才培養基地,涌現出多名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名師。在科研方面,研究成果顯著,科研經費不斷創新高,在科研項目、經費和科研論文方面成為吉林大學的排頭兵。特別突出的是化學學院的研究成果在2005年、2006年和2008年3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增了應用有機化學、表面與界面化學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化學學科在原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基礎上,又新增一個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在全國學科評估中,吉林大學化學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目前,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整體布局合理,已成為基礎設施齊備,學科基礎扎實,師資力量雄厚,勇于創新,能夠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培養高級人才的基地和中心。
作為一名教師,馮守華十分注重對學生的培養。他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一直堅持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1992年他回國后的第3天就走上講臺為研究生講授科技前沿課程,急于將國外的一些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教育理念傳給學生們。面對英語在科技語言上的客觀要求,他首先嘗試用英語授課并收到良好效果。十幾年來,他所承擔的教學課程從未間斷。
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他獲得2000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和2001年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特等獎。他師德高尚,治學嚴謹。在注重育智的同時,更注重育德。因此在廣大學生中樹立了良好形象,帶動了一批年輕有為的教師積極投身到教學工作中來,極大地促進了學院教學工作的開展。
主要論著
1 Shouhua Feng,Ruren Xu,New Materials in Hydrothermal Synthesis,AccChem Res,2001,34(3):239~247
2Shouhua Feng,Hongming Yuan,Zhan Shi,Yan Chen,Yongwei Wang,Keke Huang,Changmin Hou,Jixue Li,Guangsheng Pang,Ying Hou,Three Oxidation States and Atomic-scale p-n Junctions in Manganese Perovskite Oxide from Hydrothermal Systems,JMaterScience,2008,43(7):2131~2137
3Wenjun Dong,Shouhua Feng,Zhan Shi,Liansheng Li,Yuehua Xu,A Well-Confined Redox Route to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MoO3, ChemMater,2003,15(10):1941~1943
4Zhan Shi,Shouhua Feng,Lirong Zhang,Shan Gao,Guoyu Yang,Jia Hua,Inorganic- 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Constructed from [(VO2)(HPO4)] Helical Chains and [M(4,4’-bipy)2]2+ (M=Co,Ni) Fragments,AngewChemIntEd,2000,39(13): 2325~2327
5Hui Zhao,Shouhua Feng,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Oxygen Ionic Conductivity of Co-doped Nanocrystalline Ce1-xMBi04O26-x,M=Ca,Sr,Ba, ChemMater,1999,11(4):958~964
6Guangsheng Pang,Shouhua Feng,Yongchun Tang,Chiheng Tan,Ruren Xu,Hydrothermal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Vanadium-Stabilized Bi17V3O33 with Fluorite-Related Superlattice Structure,ChemMater,1998,10(9):2446~2449
7Guangshe Li,Shouhua Feng,Liping Li,Xirong Li,Weijie Jin,Mild Hydrothermal Syntheses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Hydrogarnets,Sr3M2(OH)12,M=Cr,Fe,and Al,ChemMater1997,9(12):2894~2901
8Chunyan Zhao,Shouhua Feng,Zhicheng Chao,Chunshan Shi,Ruren Xu,Jiazhuan Ni,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the Complex Fluorides LiBaF3 and KMgF3 with Perovskite Structures under Mild Conditions,ChemCommun,1996,1641~1642
9Shouhua Feng,Martha Greenblatt,Galvanic Type Humidity Sensor with Protonic NASICON-Based Material Operative at High Temperature,ChemMater1992,4(6): 1257~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