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出生于河北豐南。史前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46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一、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裴文中出身于清貧的教師家庭。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追求進步,追求真理。1921年裴文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3年轉入本科地質系。
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質調查所工作。次年被派往周口店,參加了古生物化石的發掘工作,并能夠獨立地擔當全面的發掘工作。1929年起裴文中主持并參與北京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他是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1931年起接著又確認舊石器和用火痕跡的存在,為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提供了考古學重要依據。
1935年,裴文中到巴黎大學學習史前考古學。1937年他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并成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貒笕螌崢I部地質調查所技正,兼周口店辦事處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史前考古學。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曾將他逮捕、審訊和監禁,以追問中國猿人頭蓋骨化石的下落,但他始終保持高尚的民族氣節。
1949年后,裴文中先后任多種職務,他在學術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尊敬和推崇。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史前和原史學協會名譽理事(1979),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名譽委員(1982)。他開創和推動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學。1957年,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
裴文中認為,勞動手段遺物的研究是恢復社會生產發展狀況的可靠物證,如何鑒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為史前考古學理論和實踐的關鍵。裴文中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認真的對比實驗,在周口店發掘中便從巖石痕跡上弄清了人工打擊和自然破碎的區別,從而明確中國猿人石器的存在。在法國留學期間,裴文中結合人工打擊的實驗及國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巖石標本,深入分析人類制作的石器與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間的根本區別。以《史前人類使用的硬巖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現象的作用》的博士論文獲得學術界的好評,它既為“曙石器”的破產做了有力的詮釋,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論上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裴文中在周口店的發掘標本和新生代所藏標本的基礎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并指出其成因包括嚙齒類動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類動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現的食肉類動物爪痕、骨骼腐蝕后所出現的曲紋以及化學作用和水蝕作用的變形等,以物標本為依據并通過實驗證明的觀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質和特征更加明確。
裴文中對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體系和年代分期也做了開創和深入的綜合研究。1937年美國費城舉行了早期人類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裴文中宣讀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是中國學者首次發表的全面總結,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這篇論文把中國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頂洞文化列為早、中、晚三個階段,奠定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礎,并指出它不同于歐洲的舊石器文化。1955年、1959年和1965年,他發表了一系列總結性論文,根據新的發現和研究,不斷擴充其內容和提出新的認識,如用水洞溝文化和薩拉烏蘇河文化來代替過去的河套文化等。裴文中對中國舊石器文化的體系和分期的論述領域的輪廓和基礎,在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研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裴文中還把研究領域擴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發展做出貢獻。《中國史前時期的研究》一書便是具體的代表。
中國的中石器時代是裴文中首先提出的研究課題。1935年在廣西發現大批打制石器和個別的磨制石器,共生的動物又是現生種,裴文中提出這些遺存可能屬于中石器時代。1943年裴文中在內蒙古調查試掘,否定這里屬于舊石器遺存,把該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顧鄉屯都作為中石器來處理,并強調細石器在這個時期的作用。在上述論點的啟示下,隨著新發現的增多,對有關細石器的起源、時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裴文中的開創之功誠不可沒。
有關新石器時代考古,裴文中也做了不少野外工作。1947年他在甘肅渭河上游,陜西漢水流域、洮河流域及蘭州附近做了三個月的調查試掘,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達93處之多。通過這次調查,對甘肅史前遺存的分布、分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并對過去的錯誤有所糾正,對JG安特生(Andersson)所謂“六期”體系做了首次的突破。1948年他又繼續在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以及青海湖附近做了三個月的考古調查,對這一帶遺址的分布、分期以及史前時期的“絲綢之路”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特別是沙井文化的命名又是對“六期”說的再次突破。
裴文中同時還注意到某些器物的考古研究,如論述陶鬲和陶鼎的論文(1947)便是一例。該文首先對三足器的定義、分類及有關部位的名稱及其演化趨勢進行了闡述,并指出鬲、鼎的形制為中原文化的代表,而邊陲地區的變形鬲則受到黃河流域的影響,這是國內以陶鬲和陶鼎為專題的最早論文,樹立了器物類型學研究的典范。
裴文中在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和地層學研究上,也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貢獻。早期研究是環繞周口店發掘進行的,如第十三地點、第一地點、第四地點、第十五地點和山頂洞的動物化石研究,明確了不同地點的相對年代及其演化過程,為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研究奠定基礎。后期則集中于華南一帶,如巨猿化石,巨猿調和巨猿動物群便是在他的領導和參加下發現的。他從古生物學和地層學上建立了華南早更新世的標準剖面。裴文中經過廣泛調查和研究后指出: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在整個更新世都有生存,早更新世以巨猿洞動物群為代表,中、晚更新世可以智人化石的出現作為晚更新的標準。在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中,裴文中提出劃分為華北、江南、東北和淮河四大區的概念,指出淮河是華北和江南的過渡地帶,包括兩大區的典型種屬,有利于全面性的分析。他對三門系的劃分和第三紀、第四紀的分界線以人類的出現為標志等都提出了特有的見解。
裴文中在5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刻苦鉆研,重視野外實踐。他曾到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做廣泛的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調查、發掘,共發表論文、專著168篇(種)。他關心考古人才的培養,曾擔任四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的班主任,并親自授課和輔導野外實習,培養大批考古工作者。他還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際舉辦有關考古學、第四紀哺乳動物的講座。
廣泛的考古實踐和淵博的知識素養,是他在學術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的保證。他熱愛考古事業、愛護青年、治學嚴謹、富于創造和進取精神。作為中國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裴文中的名字將永遠為后人所銘記。
主要論著
1WCPei,An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An Adult Sinanthrops Sku ll in the Choukoutien Deposit,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29,8(3):203~205.
2WCPei,Notice of the Discovery of Quartz and Other Stone Artifacts in the Lower Pleistocene Hominid-Bearing Sedments of Choukoutien Cave Deposit,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1,11(2):109~146.
3DBlack,PTeilhard de Chardin,CCYoung & WCPei,Fossil Man in China,Geological Memoirs,SerA,1933,11:1~166.
4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地質專報乙種第七號,1934:1~68。
5WCPei,On a Mesolithic (?) 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Bul 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1934,14(3):394~412.
6WCPei,Le Rǒle des Animaux et des Causes Naturelles Dans la Cassur e des os,Palaeontologia Sinica,New SerD,1938,7:1~60.
7WCPei,The Upper Cave Industry of Choukoutien,Palaeontologia Sinica ,New SerD,1939,9:1~58.
8裴文中,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48。
9裴文中、吳汝康,資陽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專刊, 第1號,1957。
10裴文中主編,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 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第2號,1958。
11裴文中、張森水,中國猿人石器研究,中國古生物志,新丁種12號,1985。
12裴文中,廣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之食肉目、長鼻目和嚙齒目化石,中國科 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集刊,第18號,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