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詒純(1920年9月1日—2001年6月13日),女。出生于湖北武昌。地質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郝詒純祖籍湖北咸寧。她的父親是清末秀才,隨她祖父學習中醫,后加入同盟會,第一次大革命期間曾出任武漢政府湖北省司法廳廳長兼高等法院院長。郝詒純隨父母于1930年遷到北平。她在北京師范大學女附中上初中期間,成績優秀,后因參加“一二·九”愛國運動,被學校除名,后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高中部。1938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她先學歷史,后改學地質學。1943年大學畢業,在云南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同時在云南大學礦冶系兼課。1943年考取清華大學地學系研究生。1945年因學習成績優異,獲中國地質學會設的馬以思女士獎學金。抗日戰爭勝利后回到北平,1946—1952年在北京大學任教。
郝詒純早年從事地質普查找礦工作,20世紀50年代適應石油、天然氣找礦勘探的急需,立志主攻微體古生物學,為使微體古生物學在我國形成系統學科做出了重要貢獻。她主持完成了《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古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西沙北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有孔蟲》、《松遼平原白堊第三紀介形蟲》和《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堊世—第三紀地層及有孔蟲》、《中國的白堊系》等著作。在進行微體古生物教學工作中,她搜集總結國內零星成果,廣泛吸收國外先進經驗,親自講課,編寫教材,最后,積累多年資料與經驗,指導青年教師主編了《微體古生物教程》,這是中國第一部這方面系統全面的教材,使微體古生物學在我國成為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1987年,她把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微體古生物學的科研和教學,籌建了幾個門類的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蟲的自動化鑒定軟件,已被中國部分石油生產單位采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了經濟效益。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大規模地開展國民經濟建設,地質界面臨兩大迫切任務:一是開發邊疆;二是結合生產,尋找急需的礦產資源。其中,找油的任務更為迫切。郝詒純研究了國內外的資料,選定與上述任務密切相關的中、新生代地層及微體古生物作為主攻方向,通過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1949年前,我國僅零星做了一些微體古生物的研究工作。1957年郝詒純被派到蘇聯進修,為適應尋找石油和研究邊疆中、新生代地層的需要,她選擇微體古生物專業作為進修方向。在兩年的時間里,她在莫斯科大學地質系,蘇聯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列寧格勒大學地質系等機構研究有孔蟲和介形蟲,到過幾個邊遠地區從事1∶5萬區域地質測量及中、新生代海相地層和微體化石群的研究,撰寫了《蘇聯克拉斯諾達爾邊區沃羅西斯克一帶白堊—第三紀有孔蟲及其地層意義》的論文,并在莫斯科大學學術委員會上宣讀。有關專家認為,論文對工作區白堊紀—第三紀有孔蟲生物地層進行了第一次系統總結,提出了地層劃分和對比的正確方案。
郝詒純在有孔蟲類和介形蟲類化石及其生物地層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國的石油資源,既產于含有孔蟲的海相地層,又產于主要含有介形蟲的陸相地層,因此,研究有孔蟲和介形蟲對找油極為重要。郝詒純和她領導的科研組,參加了大慶找油會戰。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她多次赴大慶,進行教學、科研和生產三結合的野外考察與研究。十年動亂中,進行科學研究被視為異端,她頂著壓力,與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同志合作,整理“文化大革命”前積累的資料,1974年正式出版了《松遼平原白堊—第三紀介形蟲化石》專著。這是我國對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地層和介形蟲進行系統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對生產和科研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世界上對微體化石的研究,美國和蘇聯開展最早,但當時都尚未發表過陸相介形蟲與生物地層和石油生產相結合的專著。上述成果與她參與完成的“黃驊凹陷第三紀的巖相古地理及生儲油條件”研究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集體成果獎。從1979年開始,她應聘到中國地質科學院主持對中國的白堊系進行系統總結,主編了《中國地層》白堊系部分。《中國地層》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0年她與曾學魯、林甲興等編著的《有孔蟲》專著,全面總結了當時國內外有孔蟲資料,經過系統研究,從結構構造的特殊性提出古生代小有孔蟲的分類體系及其生物地層學意義,總結了各個時期不同保存情況的各類有孔蟲的分析鑒定及分類方法,介紹了中國發現的主要有孔蟲屬。既有豐富的實際資料,又有相當的理論水平,不僅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而且是一本進行有孔蟲屬一級鑒定和確定動物群面貌的重要工具書。她主持領導的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的生物地層研究對晚白堊世英吉莎群及第三紀海相地層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對比,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地層層序,系統研究了所含的有孔蟲化石及其古生態。通過這些研究,推斷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在晚白堊世及第三紀時期海進海退的規律和古地理變遷。她和曾學魯等重新劃分了下第三系喀什層,新建了蓋吉塔克組,調整了劃分系統,他們的劃分方案已被生產單位廣泛采用。所發現和描述鑒定的袁氏屬和塔里木屬及所包括的10個新種,已被各國同行采用,收入美國兩位研究有孔蟲最著名的教授的專著《有孔蟲屬及分類》。她還指導她的研究組應用古生物學定量研究的新方法,用介形蟲、有孔蟲、放射蟲、硅藻、超微化石等第四紀晚期多門類微體古生物,對海洋地層進行分層對比,提出了古海洋平面變化及氣候變化按地層變化旋回進行劃分對比的研究成果。她對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堊世—第三紀有孔蟲動物群進行了劃分群落的研究,并指導博士生完成了這方面的博士學位論文。
郝詒純還致力于將微型電子計算機技術應用于微體古生物研究。隨著石油開發、海洋開發,每天都有大量微體古生物化石發現,積累的資料非常豐富,微體古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化石屬種鑒定,仍然靠人工檢索,費力費時,造成研究人員的沉重負擔,嚴重影響了工作的速度和深度。當時國外已有研究部門使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仍是空白。郝詒純指導研究生進行6年探索,設計建立了微體古生物學微型電子計算機輔助研究系統,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蟲自動化鑒定軟件,1987年底通過部級鑒定,認為“達到國際上80年代水平”。有關生產部門采用后,提高了鑒定效率數十倍。她又指導博士后研究人員,利用該系統成功地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了某些個體發育與系統演化的研究。這一貢獻,促進了我國古生物學研究手段的現代化、科學化,賦予古老的古生物學科以新的生命。
郝詒純在開創鈣質超微化石的研究方面,填補了我國又一項空白。鈣質超微化石在中、新生代海相沉積物中數量豐富,分布廣泛。20世紀70年代,國外已建立了洲際對比的化石帶。在國內,隨著海洋資源探查和邊疆地質調查與找礦工作的進展,鈣質超微化石的研究提上了日程。80年代初,郝詒純著文介紹這類化石及其研究現狀,在我國東部油田第一個鑒別出鈣質超微化石,并為地質系統培養了第一位這類化石的研究者。緊接著,她在本單位組織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對我國東海、南海和東部油田以及新疆有關地區的鈣質超微化石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培養了國內第一位主攻這類化石的研究生。
郝詒純在我國首先倡導和應用微體古生物多門類綜合研究,解決地層劃分對比問題和推斷古環境及其變化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郝詒純即受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的聘請組織領導該院和北京地質學院有關人員進行阜新含煤地層侏羅紀—白堊紀介形蟲、孢子花粉和古植物以及大慶油田白堊紀—第三紀介形蟲和孢子花粉的多門類綜合研究,完成了收集資料和初期研究工作。從1983年開始,她又組織指導本單位和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綜合研究大隊的有關人員合作,在我國首次對海槽地區半深海型微體生物群進行系統研究。1988年她與曾學魯等發表了《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的專著,詳細討論了該區晚更新世及表層沉積中有孔蟲、介形蟲、鈣質超微植物群的特征及其分布規律,揭示了不同區段不同的沉積環境和沉積作用。這對研究沖繩海槽弧后盆地第四紀地質歷史有著重要意義。1990年她又與阮培華等發表了《西沙北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的專著,對改變我國南海海洋地質研究薄弱狀況起了積極的作用。我國對第四紀海洋微體古生物的研究成果,將會大大豐富世界第四紀海洋微體古生物研究資料,并為研究第四紀以來全球性環境變化提供有益的參考。
郝詒純積極投身我國教育事業,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1954年她帶領生產實習隊給山西某生產單位填制了兩幅半1∶5萬的地質圖,勘查了四個煤田,提交了詳查報告,全部通過驗收,受到地質部的表揚。1956年,她與楊遵儀、陳國達教授合編了全國第一本高校《古生物學教程》教材,協助楊遵儀教授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地層古生物學專業。1959年8月,郝詒純回國后寫出了我國第一本微體古生物學講義,并親自授課。她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及工作方法,總結我國的研究成果,結合中國實際,從生產需要出發,系統介紹了微體古生物的許多門類。她先后講授過光性礦物學、工程地質學、普通地質學、地層學及地史學、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等多門地質基礎課和專業課,培養了幾百名古生物專業的大學生。通過講課和辦培訓班,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接受進修教師和擔任專業咨詢顧問,培養了一批微體古生物學的教學、科研和生產人員,其中許多人已成為這一學科的知名學者和重要骨干。她為開展我國微體古生物的多門類綜合研究,培養了國內第一位主攻放射蟲類的碩士研究生和第一位主攻該門類古生物的博士研究生。至今,她已培養了14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一批進修人員,共發表論文50余篇、專著8種,編寫和主編大學和中專教材6種。
郝詒純于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之時,由北京大學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7—1959年在蘇聯進修微體古生物學。1963年,她以中國科技援外專家身份被派往古巴指導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1965年回國,繼續在北京地質學院任副教授,先后擔任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80年代,她參加國際地質對比計劃項目第58項白堊紀中期事件的研究工作,任中國工作組組長。她是國際地層委員會白堊紀分會委員、國際介形蟲研究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和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她曾任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二屆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屆全國婦聯副主席,北京市人大第十屆常委會副主任。
郝詒純在事業上有著執著的追求,并具有開拓精神。在國際上,她一直瞄準美國和蘇聯這兩個開展微體古生物學研究最早的國家,及時引進它們的先進理論和先進方法,同時利用我國大規模開展石油勘探和研究人員較多的有利條件,組織力量同他們開展競爭,取得了一些為國際古生物界所矚目的成就。
主要論著
1楊遵儀、郝詒純、陳國達,古生物學,地質出版社,1956。
2郝詒純、蘇德英等,松遼平原白堊—第三紀介形蟲化石,地質出版社,1974。
3郝詒純等,中國地層(白堊紀部分),地質出版社,1980。
4郝詒純、裘松余等,有孔蟲,科學出版社,1980。
5郝詒純,鈣質微型化石及其研究現況,地球科學,1981,1:16~31。
6郝詒純,中國微體古生物研究三十年,中國微體古生物學會第一次學術會議論文選集,科學出版社,1981。
7郝詒純、曾學魯、李漢敏,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堊世—第三紀地層及有孔蟲,地球科學(專輯),1982,2:1~161。
8郝詒純、丁培民等,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地質出版社,1988。
9郝詒純等,微體古生物微型計算機輔助研究系統,現代地質,1989,3(4):36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