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勛(1919年7月28日—),出生于湖南保靖。藥物化學家、藥學教育家。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彭司勛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的一個土家族知識分子家庭。保靖縣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但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當時連一所初級中學都沒有。小學畢業后,為了繼續讀書,他離開家鄉,進入150公里外的沅陵縣朝陽初級中學。該校是一所教會學校,英語和有關課程都是外國傳教士講授,校歌也是英文的,學習英語的氣氛很濃。3年的學習為彭司勛的英語奠定了較好基礎。
1931年入學不久,日寇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國破家亡的慘狀,在彭司勛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他積極參加抗日游行和抵制日貨運動。
1937年,彭司勛在長沙兌澤中學高中畢業時,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他長途跋涉來到重慶,當時大部分高校已招生完畢,只報考了四川大學外文系、齊魯大學醫學院和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同時被錄取。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又想學專業技術,他放棄了四川大學和學制7年的齊魯醫學院,選擇了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從此踏上了漫長的醫藥之旅。
1938—1942年是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時期,也是彭司勛刻苦學習的4年。國立藥專從南京遷至重慶后,教學條件與設備簡陋,學習生活十分艱苦,學習期間還經常要躲避日寇空襲,食宿無法安定,在凄厲的警報聲和隆隆的爆炸聲中堅持學習。但艱苦的環境更能鍛煉和激勵人的上進意志。
彭司勛國立藥專畢業后,經考核進入中央衛生實驗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前身)任化學藥物組技術員、藥師。當時,化學藥物組主任是加拿大愛國華僑馬基華博士,他只會講廣東方言和英語。彭司勛不懂廣東話,只能以英語應對。6年朝夕相處,彼此建立了深厚情誼。馬基華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1948年,彭司勛以優異成績獲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去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50年6月獲哥倫比亞大學藥學碩士學位,并申請繼續讀博士。新中國成立后,號召海外學子回國參加祖國建設。1950年美國當局采取刁難利誘手段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彭司勛放棄繼續深造和工作的機會,懷著一顆報國之心與其他中國留學生一道,沖破重重阻撓,于1950年10月回國。
1951年初,彭司勛回到母校南京藥學院(中國藥科大學前身)任教。從此,他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歷程與祖國藥學事業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他曾任南京藥學院副教授、教授、藥物化學教研室、研究室主任、教務長和副院長,兼任江蘇省藥品檢驗所所長。
彭司勛以“誠懇、勤奮、奉獻”為座右銘,數十年如一日,言傳身教、辛勤耕耘,深得同學們尊敬和愛戴。新中國成立初期,藥學教材缺乏,他先后講授藥物化學、有機分析、藥品鑒定、毒物分析等課程,又為研究生開設藥物分子設計、藥物化學選論等,教學任務十分繁重。1958年受衛生部委托,主編我國第一本《藥物化學》教材,后繼續擔任該教材各次修訂本主編,1988年版《藥物化學》于1992年獲國家優秀教材獎。他還主編和參編《藥物化學進展》、《藥物化學回顧與發展》、《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中國藥學年鑒》等多部參考書和工具書。除任《中國藥科大學學報》主編外,還擔任多種學術刊物顧問和編委。由于他對教材建設的貢獻,被聘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發表論文160余篇。
為了克服當時藥學教育多頭領導、缺乏宏觀規劃的不利因素,各高等藥學院校聯會成立全國高等藥學教育研究協作組,彭司勛任組長。他主持多次協作組會議,研究藥學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討論制定專業目錄、課程體系和課程基本要求方案等,交流教改經驗,并創辦《藥學教育》季刊,為促進我國藥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和宏觀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后赴英、法、美、日、挪威、荷蘭、丹麥、芬蘭、土耳其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借鑒國外先進辦學經驗,結合我國實際,他認為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襲,應進一步提高質量,建立專業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規模適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藥學教育體系。
1981年研究生制度建立后,他被評為藥物化學博士生導師,迄今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50余名。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他感到無比欣慰。他常說:“教書育人是教師應盡的責任。”由于他做出的貢獻,1989年被評為江蘇省教書育人優秀研究生導師。他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一、二屆成員,藥學組召集人,中國醫藥教育學會副會長,衛生部藥典委員會、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彭司勛在教學工作的同時,潛心科研,銳意創新。新藥研究涉及多學科、多環節,投資大、周期長,短期不易取得成果,甚至畢生奮斗也無所收獲。但為了人民健康和醫藥經濟的發展,彭司勛義無反顧地投入這項艱巨工作。他先后主持1979年全國首次藥物設計及定量構效關系(QSAR)研討會、1981年全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1988年全國新藥研究與開發討論會、1993年第四屆全國分子力學與藥物分子設計學術會議、1999年亞洲藥物化學學術會議、2001年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全球華人藥物化學學術論壇等。這些會議對我國新藥研發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我國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但新藥基礎研究相對滯后。為了加快我國新藥研究和開發的步伐,實現從仿制到創制的轉變,他倡導利用中草藥成分為先導物,結合定量構效關系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理論和技術,設計合成新化合物,進而探索構效關系和作用機理,為后續學科的研究提供物質基礎(候選藥),進而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
“文革”前,彭司勛主要研究中樞神經抑制劑類藥物,目的是尋找成癮性小的鎮痛藥和能控制情緒緊張、焦慮的安定藥。合成一系列吲哚類化合物,發現化合物I2h,臨床試用,對術后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文革”后,因工作需要,他從事抗腫瘤藥和計劃生育藥物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腦血管藥物,重點為作用于鈣、鉀離子通道的化合物。研究發現某些原小檗堿衍生物、粉防己堿裂解產物和關附甲素柔性結構類似物具有心腦血管活性。其中氯芐律定(86017)為多離子(Na、K、Ca)通道阻滯劑,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并已獲中國、印度、美國和澳大利亞發明專利;化合物CPU-23為具有降壓活性的新鈣離子阻滯劑,分子模擬分析,可作用于L型鈣通道DHP受體;化合物BTHP為新的鉀離子通道阻滯劑,它與多種關附甲素柔性結構類似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此外還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抗高血壓藥物、苯駢吡喃類化合物鉀通道調控作用的研究。上述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獲山東省(1995)和江蘇省(1998)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鈣調素及其拮抗劑”研究獲國家教委(1993年)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他還從事非甾體抗炎藥研究,發現化合物N14和N22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胃腸道副反應較小。
自發現內源性一氧化氮(NO)具有廣泛生理作用,作為信使物質或效應分子NO調控劑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末,彭司勛同時從事NO供體型藥物的研究,為心腦血管和抗腫瘤藥物開辟新的領域。
彭司勛先后任“七五”、“八五”新藥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和“1035”工程等項目課題負責人。此外,他還曾任國家發明獎評選委員會特邀審查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領導協調小組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藥監局新藥基金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委員,北京大學天然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藥物研究所所長,江蘇省新藥審評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他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榮譽證書”,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帶領的中國藥科大學新藥研究中心1995年被國家藥監局授予“全國醫藥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同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2007年獲中國藥學會突出貢獻獎。
主要論著
1彭司勛、李明華、盛時,安定藥的研究Ⅰ幾種烷基取代的環己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類的合成,南京藥學院學報,1963,12(9):1~3。
2盛曙光、葉崇義、彭司勛,硫代氰酸鉻銨在藥物比色分析上的應用Ⅱ抗瘧藥奎寧、優奎寧、乙胺嘧啶、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及其片劑的測定,藥學學報,1965,12(10):662~666。
3彭司勛、楊楨祥、濮家桂、盛時、李明華,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66,13(1):24~29。
4朱耀華、程樹福、濮家桂、楊楨祥、彭司勛,2-甲基-5,6-次甲二氧-3-吲哚丙胺衍生物合成,藥學學報,1979,14(12):720~724。
5M.H.Fong,C.Y.Huang,W.L.Huang,Z.X.Yang,S.X.Peng,The Action of Some Isoquinoline Alkaloids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J.Pharm.Sci.,1987,76(11):196。
6陳佩林、楊楨祥、彭司勛,N-(2-巰基苯甲酰)-N-烷基/芳基甘氨酸及其雙硫化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87,22(9):662~670。
7黃文龍、黃枕亞、楊楨祥、彭司勛、夏國瑾、姚偉星,粉防己堿的還原裂解及其裂解產物的活性,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8,19(2):81~83。
8D.Colbert,K.Edwards,Z.Huang,S.XPeng,J.Buckley,The Effect of CPU-IV(N-(p-chlorobenzyl)Tetrahydropalmatine Chloride)on Blood Pressure in Normotensive and SHR Rates,1996,FASEB J.,USA。
9Hui Dong,Chiming Lee,Wenlong Huang,Sixun Peng,Cardiovascular Effcts of Substituted Tetrahydro Isoquinolines in Rats,BrJPharmacol,1992,107:262~268。
10Sixun Peng,Weiyi Hua,Wenlong Huang,Zhenya Huang and Huiming Cai,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Based on Isoquinoline Compound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Jorunal of Chinese Pharmceutical Sciences,1993,2(1):3~9。
11王如斌、彭司勛、華維一,關附甲素的結構簡化物及抗心律失常活性,藥學學報,1993,28(8):328。
12彭司勛,藥物設計與新藥研究,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4,25(3):190~192。
13Dezai Dai,Feng Yu,Haitao Li,Yiqun Tang,Lufan An,Wenlong Huang,Sixun Peng,Xuemei Hao,Beiai Zhou,Chaihong Hu,Blockade on Sodium,Potassium,and Calcium Channels by a New Antiarrhythmic Agent CPU 86017,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1996,39:138~146。
14顏錚、黃文龍、彭司勛、華維一,3、4-二酰氧基苯駢吡喃類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藥學學報,1997,32(2):97~105。
15孫宏斌、華維一、陳玲、彭司勛、王霆、劉國卿,鉀通道啟開劑研究(Ⅰ)-反式-4-氨基-3-羥基-3,4-二氫-2,2-二甲基-2-氫-1-苯駢吡喃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心血管活性,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7,18(5):730~733。
16王德傳、張奕華、彭司勛、吉念寧,2,4-二芳基-1,3-二硫戊環化合物的定量構效關系研究,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2,33(6):457~459。
17周洲、蔣麗媛、張奕華、季暉、孫易、彭司勛,乙酰水楊酰對羥基桂皮酸與呋咱氮氧化物和硝酸酯偶聯物的合成及其抗血栓作用,有機化學,2006,26(10):1403~1408。
18Fang L,Appenroth D,Decker M,Kiehmopf M,Roegler C,Deufel T,Fleck C,Peng SX,Zhang Y,Lehmann J.,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donor-tacrine Hybrids as Hepatoprotective Anti-Alzheimer Drug Candidates,JMed.Chem.,2008,51(4):713~716。
19Chen L,Zhang Y,Kong X,Lan E,Huang Z,Peng SX.,Kaufman DL,Tian J.,Synthesis and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of Nitric Oxide-releasing Derivatives of Oleanolic Acid,JMed.Chem.,2008,51(15):4834~4838。
20張奕華、彭司勛,一氧化氮供體型新藥研究,藥學學報,2009,44(11):1200-1210。
21彭司勛主編,藥物化學,1959,1964,1978,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2彭司勛主編,藥物化學進展(共7卷)第1卷,2000,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第2-7卷,2001,2003,2004,2005,2007,2009,化學工業出版社。
23彭司勛主編,中國藥學年鑒(共25卷),1980~2009,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等。
24彭司勛主編,藥學進展,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25彭司勛主編,藥物化學——回顧與發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6齊謀甲主編、彭司勛常務編委,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7朱潮主編、彭司勛編委,漢英醫學大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28涂國士主編、彭司勛編委,中國藥典(英文版)(1988),the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