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上午,貴州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
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炳軍到會聽取委員發言。
14名委員作大會發言,聚焦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高質量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意見和建議。
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專職副主委、貴州省政協副秘書長程紹雨代表九三學社界別發言,分析了我省科技企業缺少產業基金投資的現狀和原因,建議以扶持創新創業類科技企業發展為目標,降低產業基金投資準入門檻,撬動社會資本設立創投基金,配套更多鼓勵產業基金發展的政策,促進科技企業發展。

發揮基金撬動作用 促進科技企業發展
2021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拿出200億元成立“四化”和生態環保基金,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21年11月,“四化” 基金共投資項目176個,帶動銀行和社會資本投入上千億元,充分發揮了引導、調控和撬動作用,推動形成財政有補助、金融有支持、社會有投入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但調研發現,我省“四化”基金對科技企業的支持有限。科技創新活動具有高風險和長期性,企業在快速成長和持續創新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于初創和成長期的科技企業來說,由于現金流有限、輕資產等特點,很難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股權投資成為有效解決科技企業發展資金的最佳選擇。2021年中基協統計數據表明,北上深的基金數為6.99萬支,規模高達11.05萬億,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1.1%、58%。臨近我省的四川和重慶,也分別有1210支和519支基金,規模分別為2199.08億和1676.46億。相比之下,我省僅有基金243支,規模為1276.81億。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備案的股權基金平均規模為1.67億/支,我省則為5.25億/支,不僅大大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也超過四川和重慶(1.28億/支、3.23億/支)。在實際操作中,受管理、成本等因素影響,基金規模越大對中小科技企業的支持越少。我省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在于:缺少眾多支持創新創業類科技企業的股權基金。
我省科技企業想要獲得產業基金投資的困難,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申請門檻過高。產業基金主要對規上企業進行支持,最低投資為1000萬。企業在申請產業基金投資時,必須首先落實其投資額4倍的銀行貸款。我省部分擁有大量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企業,受規模小、產值低的影響,連申請基金的資格都沒有。如金之鍵公司,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功能性配位新材料企業,市場前景廣闊,但因門檻問題,無法獲得基金支持。
二是投貸掛鉤不合理。產業基金規定銀行貸款發放和基金投資要同步開展,這迫使那些研發多、人力成本高、輕資產運行的科技企業,只能在有限的固定資產范圍內申請貸款及投資,而這個范圍與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投入相差巨大,遠不能滿足其資金缺口需求。如易鯨捷、白山云等省內知名大數據企業,都無法滿足投貸同步的條件,其他規模較小的科技企業就更難做到投貸同步。
三是加重企業負擔。對于部分現金流充裕的科技企業來說,申請基金投資主要是為了改善股權結構。如果有省級政府基金持股,就可以獲得更高信用、更多訂單,實現跨省營運。現在為了申請基金投資,企業必須先從銀行融資,這加重了企業不必承擔的貸款和利息負擔。
為此建議:
一是降低產業基金投資準入門檻。平衡保障投資質量和培育新興產業的關系,以扶持創新創業類科技企業發展為目標,取消對其“4倍銀行貸款”前置條件和投貸同步限制,轉變為后期投資績效考核,對有望帶動“產業升級”的成長型高科技企業,給予產業基金的積極支持。同時,發揮政府產業基金投資隱形增信作用,幫助中小科技企業提升信用,更好地獲取市場和訂單。
二是撬動社會資本設立創投基金。允許產業基金出資設立或參股成立一定數量的創投、風投等股權基金,用來支持大數據、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中初創和成長期科技企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省外基金管理人帶項目、帶資金落地貴州,同時,對這類基金實行分類管理和容錯機制,提高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
三是配套更多鼓勵基金發展的政策。新興產業培育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要有持之以恒的投資決心和耐心,并不斷完善配套的產業政策。建議安排長期預算資金支持產業基金發展;設計更為合理的退出機制,切實體現產業扶持導向;培育更多本土產業基金發展所短缺的金融、法律等行業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