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科普月”。作為以科技界別為鮮明特色的民主黨派組織,社北京市委積極響應,充分發揮界別優勢,啟動了科普月活動。在社北京市委科普工作委員會牽頭組織下,深度整合科技、教育、應急管理等跨領域資源,通過多元形式推動科學知識普及,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九三力量。
科學大咖跨省聯動,智力助推鄉村振興
“科普中國--科學大咖面對面”是社北京市委精心打造的科普品牌。9月23日至24日,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率隊赴山東樂陵,圍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開展專題調研,并舉辦了第22期“科學大咖面對面”活動,助力樂陵棗林復合系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在《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講座中,閔慶文系統闡述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與保護意義,結合鄉村全面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為樂陵棗林復合系統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出建議。活動通過“線下主講+線上聯動”模式,覆蓋基層干部、棗農代表等200余人,并通過“北京時間”、樂陵融媒等平臺吸引6萬余人次同步觀看。深入基層的科普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實現了科普資源與地方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
首都科普矩陣發力,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面對超大城市治理需求,科普委聚焦“氣象變化與災害應急”“消防安全”等主題,開展了系列科普活動。
9月10日,科普委組織專家赴門頭溝區齋堂鎮舉辦科普講座,科普委委員、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首席服務官楊繼國為基層干部作《氣候變化背景下提升基層應急處置和防災減災能力的思考》專題講座,通過解析典型案例,為基層一線防災減災提出對策建議,近百名鄉鎮干部收獲防災減災“實戰指南”。9月14日,社海淀區委青工委、海淀第六綜合支社聯合主辦“小科學大夢想”第29期活動,帶領青少年走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安全教育體驗館。在堪稱“安全知識百科全書”的八大功能區沉浸式體驗中,孩子們通過模擬地震、火災等場景,將抽象的安全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避險技能。這種“玩中學、學中練”的模式,緊扣“筑牢安全之基”主題,既提升了安全認知,又實踐了自我保護技能。9月26日,科普委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胡皓瑋,聯合社通州區工委在通州區大杜社中學舉辦“開學第一課——探尋火的奧秘”科普講座,通過歷史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生動講解,讓師生在輕松氛圍中筑牢校園安全意識。9月27日,科普委在海淀大悅城舉辦的“九三科普悅讀會”則別出心裁地以“蘇東坡也是防火專家”為切入點,以活潑的繪本通過《火團團大冒險》科普圖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開展親子應急科普,在妙趣橫生的古今對話中傳承防災智慧。同日,科普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專家董申走進中央財經大學,作《數據、人工智能與風險管理》專題報告。通過生動的案例解析與模型演示,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人工智能的原理與應用邊界,為大家構建了關于風險管理的立體認知,提升了青年學生的數據素養和科研興趣。
打造全新工作機制,構建科普服務鏈條
在多年實踐中,社北京市委形成了“調研-服務-反饋-優化”的閉環工作模式,推動科普工作制度化、長效化發展。科普委專家團隊深入門頭溝、平谷等山區開展實地調研,并積極與基層組織研討座談,促進科普活動組織機制精益求精。
9月14日,科普委召開研討交流會,在系統總結“小科學大夢想”“悅讀會”“健康益起來”等品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共同探索科普基地聯動新模式與創新科普工作新途徑。八年來,“小科學大夢想”公益活動持續帶領孩子們走進科研一線、近觀科學現象,已從北京輻射至河北、貴州等地,“線上+線下”覆蓋近10萬名青少年。基層組織創新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表”,將每期活動細化為標準化流程,通過明確分工有效調動社員參與積極性,形成可復制、可持續的操作規范。為拓展科普領域,社北京市委聯動社外資源,先后創建7家科普基地。2021年以來,僅01號基地--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就累計接待線下參觀2330余人,線上8000余人,其中超八成為青少年。9月25日,科普委、王選基金會聯合社外機構主辦的“健康益起來-女性健康進校園行動”走進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科普委副主任昌曉紅以“聽聽身體怎么說-痛經那些事兒”為主題,為女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科學實用且生動易懂的女性健康知識講座,提高了青年女性群體對婦科健康重要性的認識,使她們增強了自我保健意識。
踐行民主黨派擔當,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社北京市委在首個全國科普月中的創新實踐,充分展現了民主黨派發揮界別優勢、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擔當。社北京市委科普委通過構建“科普+社會治理”新模式,不僅實現了科普工作的廣泛覆蓋、提質增效,更為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和區域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九三學社專家學者薈聚,以科學報國為己任?!翱破赵隆毕盗谢顒硬皇墙K點,而是服務社會的新起點。未來,社北京市委將持續深化“科普+社會治理”服務模式,完善全鏈條服務體系,推動科普工作與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更緊密結合,為科學之光照亮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道路和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多九三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