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專家參觀興農天力科技小院的育苗棚
“新品種皺葉菜何時能上市?”“這種菜的維生素含量是多少?”4月末,在北京市順義區興農天力科技小院的大棚里,農學專家們在一茬茬菜苗間不斷發問。他們平日各自在順義、通州、懷柔、門頭溝等地的科技小院里忙碌,因當天舉辦的“首都科學沙龍”聚到了一起。
“首都科學沙龍”是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去年推出的參政議政品牌活動,目前已舉辦4期,圍繞首都高質量發展進行學術交流,推動“產學研政”跨界合作。
當天這期沙龍的主題是“科技小院賦能首都鄉村振興”,主辦方除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之外,還有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北京科技小院”是北京市委統戰部圍繞鄉村振興工作打造的科技幫扶綜合平臺,2018年以來已陸續建成113家。
“以往看父輩干農活很辛苦,我想讓以后的農民都輕松些。”沙龍現場,順義興農天力合作社總經理陳國龍介紹道,合作社包攬了農機作業、維修等服務,帶動6000多戶農民增產增收。近年來,隨著智慧農業興起,如何選擇適宜當地生產條件的智慧農業技術產品,成了合作社面臨的新問題。
轉機出現在2021年,經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科技助農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吳學民牽頭,興農天力科技小院搬進了合作社“大院”,請來了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機專家,他們幫村民們選擇穩定耐用、性價比高的智慧農業技術產品,并提供技術指導,避免村民“走彎路”。
“如何讓農業智慧化技術落地,已成為很多科技小院的共性問題。”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農林專門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梅鶴波認為,普及智慧農業技術產品首先要降低農民使用門檻,預設配置復雜參數,實現“一鍵式”操作。他還建議推出政府、企業共同參與的成本分攤機制,降低農戶使用成本。
除了智慧農業技術產品,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也是沙龍上的熱門話題。通州區蒼上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草莓“專業村”。然而,傳統的草莓種植方法導致當地產業發展緩慢,部分大棚被閑置。
2023年12月,蒼上村設立北京科技小院。短短一年半,村里引入了架式無土栽培技術,草莓品種也從1種增至29種,且顏色各異,形成“五彩草莓”品牌,吸引游客現場采摘;部分大棚改種韭菜,棚間則種有紅薯和水果玉米,保證一年四季都有菜可收。
“種出品牌只是第一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蒼上村科技小院專家,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科技助農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曹慶芹表示,小院未來將拓展農文旅研學項目,開發小院周邊閑置冷棚、田地,打造農業科技長廊,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科技小院工作者是用自己的辛苦,換農民們的幸福。”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王斌表示,以科技為底色、統戰為特色,北京科技小院將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把自身建設與重點人士培養相結合,發揮統一戰線法寶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為首都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來源:《中國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