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紅外相機清晰呈現手臂血管的熱力圖,當風云衛星穿透夜色捕捉臺風軌跡,當手機測溫儀精準感知體溫變化,這些融入日常與國之重器的科技背后,站著一位深耕紅外領域半個多世紀的“追光者”。《大先生》第四季第十二期,有幸邀請到了紅外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先生,讓我們走進他的科研人生,看他如何以“小草”般的堅韌扎根科研,讓中國紅外技術從跟跑邁向領跑,照亮家國大地與浩瀚蒼穹。

校園尋根:圖書館里萌芽的物理夢
桂香縈繞的徐匯中學校園,總能勾起褚君浩的諸多回憶。“我從初三到高中畢業都在這里,對學校感情很深,我的價值觀、人生觀,還有對科學的熱愛,基本是在這四年里形成的。”作為母校,徐匯中學不僅承載著他的青春,更孕育了他最初的科研夢想。
校園深處的圖書館,是他少年時最珍視的寶藏。“這房子有100多年歷史了,一建校就有,我經常來借書。”在這里,《天文學》《原子物理學》《科學家奮斗史話》等書籍是他的精神食糧,居里夫人等科學家的傳記更是讓他對科研之路心生向往,他還寫下了一本厚厚的讀書筆記——從1960年10月到1961年5月,三萬多字的內容里,字里行間都是少年對物理知識的渴求。
也正是在這里,一個強烈的念頭在褚君浩心中扎根:“當時看物理教材,從庫侖定律到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上面全是外國科學家的名字。”這份發現讓他既遺憾又不甘,隨即在筆記里寫下誓言:“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在定律的隊伍中竟沒有一條以中國人命名的定律,對任何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人來說,都是最大的刺激和打擊。我們要爭口氣,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在定律的隊伍中,要有和人口比例相符合數量的定律是我們偉大的中國所發現的,我們要為偉大的祖國爭得榮譽。”

這份執念,讓他在高考時堅定地“非物理不學”,填報了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學院的物理系。雖然因作文失利與理想學府失之交臂,進入上海師范學院物理系,但他也沒有因此氣餒:“就像看交響樂,復旦大學是前排位置,上海師范學院是后排,但聽到的旋律是一樣的。只要努力學,在哪都能學好物理。”這份從容背后,是少年早已立下的遠志。
科研攻堅:磨薄樣品算出 “紅外金標準”
帶著這份執著,1978年,褚君浩迎來人生的關鍵轉折。他考入了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師從中國半導體學科與紅外物理技術奠基人湯定元先生。剛入師門,湯定元先生便將一個世界級難題交給了他,研究碲鎘汞材料的本征光吸收光譜,找到那個國際學界始終未能捕捉的“拐點”。
什么是碲鎘汞?它是紅外探測器的核心材料,被褚君浩形象地稱為 “光的翻譯官”—— 它能聽懂紅外線的“語言”,并將其轉化為儀器可識別的電信號。但要掌握它的特性,必須先找到其吸收光譜的“拐點”—— 這個拐點對應的波長,正是決定材料性能的 “禁帶寬度”,只有找到它,才能讓碲鎘汞真正發揮作用。
要找到“拐點”,首先要解決樣品打磨的難題。“做光學實驗,樣品必須磨得很薄,不然吸收系數大的光穿不過去。”褚君浩回憶,當時的碲鎘汞樣品極其昂貴,購買一片就要1000美金。更難的是打磨過程:要將1毫米厚的樣品磨到10微米以下,稍不留意就會破損。他只能先用玻璃底板當磨盤,鋪著金剛砂,以“8字形”手法手工打磨,一片樣品往往要磨上好幾天。

最困難的是樣品磨到50微米左右時,極易碎裂。“我當時琢磨了很久,突然有個靈感 —— 在樣品四周圍上膠,相當于把樣品保護起來了,再往下磨時,邊上的膠跟這個樣品一起下去就不會破了。”憑借這個創新方法,褚君浩最終將樣品磨到了10微米以下,這方法至今仍是實驗室的規范工藝。
在研究所多方支持下,褚君浩打磨了數百個樣品,歷經幾千次試驗,終于繪制出世界上最完整的碲鎘汞紅外本征光吸收光譜圖譜,成功找到了那個國際上無人破解的“拐點”。在此基礎上,他與徐世秋先生、湯定元先生共同提出了碲鎘汞禁帶寬度關系式——CXT公式。這個以三人名字首字母命名的公式,它就像一套 “精準導航系統”,讓科研人員無需再試錯,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
如今,CXT公式已成為國際紅外研究領域的“金標準”,被收錄進國際著名科學手冊,像風云衛星、月球車上的紅外探測器,都離不開它的理論支撐。而這份從“磨樣品”到“定標準”的突破,不僅讓中國紅外研究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更讓褚君浩站在了國際學界的聚光燈下。

小草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追光者
CXT公式的國際影響力,為褚君浩帶來了更多機遇。上世紀80年代,他以訪問學者身份前往德國,成功解決了當地紅外領域的技術難題。對方以優厚條件挽留,但導師湯定元先生的叮囑,以及父母的牽掛,時時刻刻地提醒著他。
最終,褚君浩選擇回國,對碲鎘汞窄禁帶半導體物理開展系統的研究。近年來,國際上紅外技術競爭加劇,“碲鎘汞的材料技術、器件技術我們還在跟跑,想買四英寸的設備,人家都不賣,只肯賣小尺寸的”。褚君浩團隊與合作單位一起畫圖紙、調參數;沒有經驗,就像當年磨薄碲鎘汞樣品一樣,從材料生長規律摸起,在實驗室里反復試錯。
這份啃硬骨頭的韌勁,正源自“小草精神”,他說:“我情愿做一棵小草,小草看起來很普通,但它有幾個特點:一是扎根,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二是堅韌,春風吹又生;三是它不和別人比高低,默默無聞,卻能為大地增添一分生機。”他認為“做科研也是這樣,要像小草一樣,把根深深地扎在基礎研究和國家需求的土壤里,耐得住寂寞,堅韌不拔地生長。”
最終在褚君浩團隊和合作單位如小草般堅韌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研發出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為中國紅外技術的自主化打下堅實基礎。
從徐匯中學圖書館里的追夢少年,到實驗室里破解國際難題的科研者,再到推動中國紅外技術走向世界的領路人,褚君浩用一生詮釋了“追光者”的意義。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11月25日21:05,鎖定北京衛視《大先生》第四季第十二期,看這位“小草院士”如何以小草之堅韌扎根,以赤子之初心追光,讓中國科學的光芒,既照亮民族復興的道路,也為人類探索未知貢獻智慧。
(褚君浩為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委原副主委。來源:北京科普發展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