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58年,他選擇到“還是一片荒山野嶺”的貴州工學院任教;67年過去,這位92歲的院士依然每天乘車一小時到學校實驗室指導工作。他原創性地提出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預應力空間鋼網格結構、空腹夾層板結構、空間網格盒式結構等結構體系,應用于全國20多個省份;他手繪的3538頁工程圖紙,見證了中國建筑結構學科的創新發展。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克儉——一位扎根貴州,卻讓創新成果走向全國的結構工程專家。

“花最少的錢蓋最好的房子”
1958年9月,剛從中南土木建筑學院畢業的馬克儉站在貴州工學院選定的校址蔡家關時,眼前還是一片荒山野嶺。隨后,他被學校派到浙江大學進修。1960年底他回到貴州時,看到學校連教學樓都還沒有修好,只能借地上課辦學,隨即和師生們一起投入了艱苦的建校工作。
在修建教工食堂時,一個難題擺在面前:屋蓋跨度需要15米,但在“既缺鋼材又缺水泥的情況下,達到這一跨度很不容易”。馬克儉和同事熊盈川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用磚砌雙曲扁殼來解決跨度問題。
因為扁殼的造型類似于雞蛋殼,殼體以承受壓力為主,正好可以發揮黏土磚抗壓性能好的優勢。這一沒有工程經驗可借鑒的設想,在土建系師生的共同努力和相當經驗累積的前提下得以完美實現。
這段建校經歷,讓“花最少的錢蓋最好的房子”這一樸素觀念,成為馬克儉終身追求的科研理想。在他看來,貴州地理、氣候比較特殊,且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落后,更需要適合地方實際的中小跨度結構滿足工業與民用建筑的需求。
3538頁手繪圖紙
馬克儉手繪的3538頁工程圖紙,現已捐贈并珍藏于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這些圖紙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歷經60多年。
最早的一份是1960年設計的貴州工學院教職工食堂結構施工圖,最新的一份則是2021年12月馬克儉審核的同有科技存儲系統及SSD研發智能制造基地項目1號樓塔樓結構施工圖。

馬克儉繪制的貴州工學院教職工食堂圖紙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站
“這些手繪施工圖構思巧妙嚴謹、繪圖規范嚴密、線條干凈整潔、比例精準”,馬克儉的學生魏夢思回憶,每一處細節都精雕細琢。在那個沒有CAD制圖的年代,馬克儉用最傳統的方式,繪制出了一張張創新藍圖。
從這些圖紙中,可以看到馬克儉在專業上是“多面手”。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他不僅承擔結構計算和結構設計任務,還涉及建筑施工圖的繪制和工程概預算的編制等。
從“空腹網架”到“網格盒式”
1986年,馬克儉提出了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這在全國開創了混凝土空間結構研究的新領域。
創新之路從未停歇。1992年,他又將木結構中離縫式鍵結合木梁的原理引入混凝土樓蓋,提出“空腹夾層板”結構。1993年9月,他主持對三層不同型式的空腹夾層板-柱結構進行縮尺模型試驗,驗證了其受力性能和計算方法。
1995年,貴州工學院對學生宿舍樓進行加層改建。工程完工后的決算表明,“造價比采用普通梁板做樓蓋的混合結構節約17%,比框架結構節約35%。”
此后,馬克儉團隊不斷拓展創新:1999年發展了預應力空腹夾層板結構,2000年拓展至組合空腹夾層板結構,2011年又提出大跨度空間網格盒式結構。這些原創性結構體系被應用于全國20余個省區市。

2004年馬克儉參觀空腹夾層板工程實例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站
鮐背之年的堅守
2023年7月,90歲的馬克儉出現在貴州省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指導新型高層大跨度空間鋼網格盒式結構振動臺實驗。
2024年4月,91歲的他來到貴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試驗房,指導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1:1模型試驗。
“每天早上,馬克儉會乘車1小時到學校結構實驗室,指導科研和教學工作;親臨建筑工地指導施工項目進展,了解相關因素的變化情況;指導學生以及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等。”魏夢思說。
這位鮐背之年的科學家,依然保持著六十多年如一日的科研熱情。他把在建筑科學領域積累的寶貴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承給后輩學人。

馬克儉(左三)帶領學生在施工現場
來源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站
科學家說:
“創新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只有結合實際的技術創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創新。”馬克儉將研究方向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并與時代的需求相契合。
2007年,馬克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院士只是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后自己將更加勇于承擔起促進科技進步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馬克儉:克勤于邦 克儉于用》,中青在線,2023年6月4日
[2]《馬克儉的“故紙堆”》,中國科學報,2024年8月6日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