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的一天,研制了“東方紅一號”測控系統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陳芳允晚上回到家。他剛剛開完一天關于中國高科技發展的討論會,但進展并不理想。他走到寫字臺前,一連寫了好幾個“刻不容緩”。
坐不住的他又來到同住中關村中科院宿舍樓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的家交流。二人很快達成共識:要加快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進程。之后,他們又找到核物理學家王淦昌、航天技術及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四人聯名給中央寫信,提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當年3月,信送達后兩天,鄧小平回復。這就是“863計劃”的開端。
過去三十年,作為國家戰略性、先導性的研究計劃,“863計劃”實現了面向21世紀,中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提前布局,在國際前沿占據一席之地的目的。

1986年,九三學社社員王淦昌(右一)、陳芳允(左一)與另外兩位科學家一起上書中共中央,提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引發了“863計劃”的出臺。
應對“星球大戰計劃”
“863計劃”的提出,和當時國際政治形勢,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態勢密切相關。1983年,為改變和蘇聯軍備競賽中的守勢,美國發起了被稱為“星球大戰”的戰略防御計劃,這當中,囊括了大量尖端新興科技。外界普遍認為,除了軍事目的,美國還意在通過該計劃的實施,帶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進而在高科技領域獨占鰲頭,搶占21世紀科技的戰略制高點。作為應對之策,蘇聯和東歐集團旋即制定了“科技進步綜合綱領”,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學技術振興基本政策”,西歐17國聯合簽訂了“尤里卡計劃”,韓國推出了“國家長遠發展構想”……全球范圍內,一場全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展開。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該何去何從?人口眾多、底子薄、基礎差,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是當時中國面臨的現實。國內科技界多次討論,形成的意見是兩種:一種認為,我們也應該搞高科技,理由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誰能把握住高科技領域發展的方向,誰就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另一種意見則截然相反,認為目前中國財力有限,可以先搞些短期見效的項目,等有了經濟實力,再鉆研高科技。而且,國外有了成果后,我們還可以加以利用。
兩種意見僵持不下。1986年初,國防科工委召開國防科技計劃會議,討論了國防科技的發展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陳芳允出席。但他覺得,會上對高科技發展的討論依舊很不理想,一些預研工作和長遠設想遠遠不夠。他來到王大珩的家,二人決定聯名寫信給黨中央,促成高科技發展納入國家大政方針。一個月后,由王大珩負責起草的《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初稿完成。
建議書中提到:高科技問題事關國際上的國力競爭,中國不能置之不理。首先要爭取一個“有”字,有與沒有,大不一樣,真正的高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鑒于中國經濟情況,發展高技術,必須“突出重點、有限目標”,要積極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在所涉及領域的國際俱樂部里占有一席之地。要培養人才,為下一個世紀的發展做好準備,要有緊迫感。
王大珩將初稿拿給陳芳允修改。陳芳允又有了新想法:高技術的特點之一是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所以,建議書應由多學科領域專家共同提出。
他找到同樣畢業于清華物理系的師兄王淦昌。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王淦昌就首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為反粒子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證據。1961年起,為了“兩彈”等核武器的研制,王淦昌隱姓埋名長達17年之久,直到1978年,才出現在全國科學大會的主席臺上。對于陳芳允、王大珩的建議,王淦昌表示贊同。之后,陳芳允又想到空間技術也是高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找到了楊嘉墀。四位科學家逐字逐句對建議書推敲修改后,鄭重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建議書寫好后,該送給誰,如何才能讓高層盡快看到?四人商量的結果是直接呈遞給鄧小平。他們沒有按照正式渠道逐級呈報,而是走了生平難得的一個“后門”:請鄧小平的女婿、當時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工作的張宏,將信直接交給鄧小平。
意想不到的100億元經費
1986年3月3日,信送出,兩天后,鄧小平作出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請找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在鄧小平指示下,3月8日,國務院便召集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對建議信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會議最后決定,由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工委牽頭組織討論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的具體事宜。
高科技需要高投入,“差錢”依然是擺在國家和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3月11日,原國務委員張勁夫和四位科學家談話時,終于提到了經費這個最關鍵的敏感詞。四人誰都沒先作答。
沉默許久,王淦昌才艱難地說了一句:“能省就省吧。我看,一年能給兩個億就行。”四人都明白,用兩億元去發展高科技,實在杯水車薪,但一想到當時國內的經濟條件,再多也難于啟齒。
而他們怎么也沒想到,后來鄧小平和中央批的專款是100個億,中國當年全國財政總支出才約2000億元。
為把經費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從1986年3月到8月,國務院先后召開7次會議,組織124位專家分成12個小組,進行了反復的探討與論證。最后,通過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下簡稱《綱要》)。《綱要》又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鄧小平手里。鄧小平批示:我建議,可以這樣定下來,立即組織實施。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擴大會議,批準了《綱要》,這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通過的科技計劃。
1986年11月18日,一個面向21世紀、長達15年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正式公之于世,因為四位科學家上書的時間和鄧小平指示的時間都是1986年3月,故稱“863計劃”。
這一計劃從世界高科技發展趨勢和中國需求出發,突出重點,選擇了對中國日后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材料等7個領域的15個項目開始高科技攀登。1996年,又出于戰略考量,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在計劃執行時,鄧小平提出了“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
2000年后,國務院決定在“十五”期間及之后繼續組織實施“863”計劃,“十一五”開始,“863計劃”體量進一步增大,但也更突出“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一些重大戰略高技術項目如微電子設計與制造技術、計算機基礎軟件、移動通信、超高速網絡技術等研發投入大大加強。
在管理模式上,“863計劃”還將專家年齡限制在60歲以下,這使得很多年輕人被推到科技前沿鍛煉,由此培養出一大批科技骨干。
過去三十年,“863計劃”的實施讓中國科研課題沖破了“實驗室循環”的怪圈,大量科研成果產業化,并且以較低的價格走入尋常百姓家,如移動上網、電視芯片等。而以高性能計算機、高速信息網絡、深海機器人、新一代核反應堆、超級雜交水稻等為代表的自主創新成果也已經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2016年,為解決原有科技計劃體系的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等問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計劃整合了原有的“863計劃”、“973計劃”等,這意味著“863計劃”退出歷史舞臺,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對高科技的不斷求索與鉆研仍在繼續。
(本文刊登于2019年出版的《中國新聞周刊》增刊《與共和國同行——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團結合作70年紀念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