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7日,師昌緒去紐約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送信。正是這封信,使被“扣押”在美國的大批留學生回到了祖國。
師昌緒,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1954年8月7日,波士頓的黑夜還未完全到來,一位年輕人提著兩大箱沉甸甸的信件登上了前往紐約的火車。箱子里裝的,是26位中國留學生聯名寫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這趟看似普通的旅程,背后卻承載著一代留美學子對祖國的深切眷戀,以及他們為沖破禁錮、爭取歸國權利所進行的不懈抗爭。
這個送信的年輕人就是師昌緒。

師昌緒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寫給周總理的求助信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讓中美關系驟然緊張。美國司法部悍然出臺禁令,嚴禁在美學習理、工、醫、農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并大規模收回他們的護照。彼時,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師昌緒,也由于這場風波而失去了歸國的自由。
兩年后,博士畢業的他雖在麻省理工學院謀得助理研究員一職,卻始終心系祖國,一邊潛心科研,一邊積極聯絡志同道合的中國留學生,尋覓回國的時機。
1953年夏天,師昌緒與李恒德、陳能寬等留學生召開了一次以討論如何爭取回國為主題的研討會。大家一致認為,要想爭取回國成功,一定要將留學生被扣押的問題公開化,并且要和祖國取得聯系,爭取得到祖國的支持。

1953年7月,為爭取回國第一次聚會,
李恒德(左二)、師昌緒(左四)、
陳能寬(左五)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于是,他們精心撰寫了一封致周恩來總理的信,信中詳細介紹了留美學生的處境,字里行間充滿渴望回國建設新中國的迫切愿望。為確保安全,他們約定有家室的同學不參與簽名。隨后,師昌緒利用到芝加哥開會的機會,冒著以“聯系共產黨”罪名逮捕的風險,四處奔走,最終爭取到15位留學生在信上簽名。
然而,如何將信送達國內成了難題。師昌緒通過印度朋友輾轉聯系到印度駐美大使館教育參贊,請其將這封承載著眾多中國留學生希望的信件寄往自己的祖國。
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中國大使黃華在會上就美國扣押中國留學生一事提出抗議,這封信成為了揭露美國政府行徑的關鍵證據,為后續的外交談判提供了有力支持。
冒險去紐約給總統送信
日內瓦會議后,美國扣押留學生的事件逐漸引發國際關注。師昌緒等5名留學生還接受了采訪,表達了想要回國的迫切愿望。然而,美國媒體故意曲解他們的談話內容。
為進一步揭露事實真相,師昌緒與留學生們決定起草一封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公開信。這封信由梁曉天起草,師昌緒等26名留學生在信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為擴大影響,他們還計劃將信件寄給美國國會參議院、各大媒體及聯合國。

26位中國留學生聯名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信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師昌緒主動承擔起印刷這封信件的重任。他花費53美元購買了一臺二手滾筒式油印機,在夜深人靜時秘密印刷,最終印制出了上千份信件。為避免引起美國政府懷疑,他行事極為謹慎,甚至特意避開居住地,前往紐約寄送信件。
8月7日,師昌緒帶著這近千份信件登上了火車,不料在途中居然被列車員認出——此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刊登過師昌緒的專訪及照片。列車員突然詢問:“你為什么要回紅色中國?”面對質問,師昌緒雖內心緊張,卻鎮定地以“孝順父母、娶妻生子”及孔子“父母在不遠游”的名言應答,巧妙化解了危機,成功地將信件帶到紐約。抵達后,他與另外兩名留學生僅用兩小時便完成了信件寄送工作,隨后連夜返回波士頓。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師昌緒的專訪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公開信促成留學生歸國
師昌緒等人的努力沒有白費。公開信發出后,美國社會輿論嘩然,眾多美國公民紛紛寫信給參議院,要求放行中國留學生。在國內外的巨大壓力下,1954年,22名中國留學生得以率先回國。1955年,美國政府再次放行了包括師昌緒在內的76名留學生。
師昌緒的主管教授M.Cohen得知其回國意愿后,曾極力挽留,但師昌緒堅定地表示:“現在中國十分落后,需要我這樣的人。”教授深受感動,不僅支持他的決定,還暗中幫助他避開美國空軍基地的審查,為其順利回國提供便利。
1955年6月,師昌緒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闊別已久的祖國土地。回國后,他投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領域的開拓者,在煉制無鎳不銹鋼、鑄造飛行器鎳基空心葉片等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并于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11年,師昌緒因在科學領域的杰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師昌緒等人的不屈抗爭,為自己爭回了歸國投身建設的機會。他的人生軌跡,亦如他所研發的高溫合金,在時代的熔爐中淬煉出璀璨的光芒,永遠閃耀在祖國的科技發展史上。
參考文獻:
[1]在人生道路上——師昌緒自傳[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