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也就是2005年,在威寧自治縣發生了一件在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這就是首次在威寧舉辦“中國南方草地畜牧業高層論壇”。這個論壇,從表面上看只是一個普通的論壇,但其背后卻關系到能否圓滿回答當時已經在中國草業界爭論達23年之久的“中國南方是否能發展草地畜牧業”等問題。
故事還得從時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草學會理事長洪紱曾的學生——威寧縣畜牧業技術服務中心(現已經合并成威寧縣草地中心)技術干部、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王元素同志說起。因為其與洪紱曾的師生關系,在平時的學習和交往中,免不了向洪紱曾介紹一些威寧草地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在此背景下,2005年6月3至5日,洪紱曾和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副組長、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胡敏率“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聯合推動組等有關專家到威寧,分別對威寧生態建設、草地畜牧業發展、農畜果產品加工、草海濕地保護與綜合治理、煤炭資源開發等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并對威寧下一步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此次考察結束后,洪紱曾向我國草業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首位草業科學領域院士任繼周先生建議,在中國南方的威寧舉辦一次“中國南方草地畜牧業高層論壇”,讓北方的草業科學界人士及相關領導到威寧看一看,或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這個建議得到任繼周的高度贊同,認為洪紱曾的這個想法很好,感謝九三學社把威寧作為扶持對象,接過了巖溶地區建設的長跑接力棒。
104天后,即2005年10月19日至21日,由時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草學會名譽會長洪紱曾發起的“中國(南方)草地畜牧業高層論壇”如期在威寧舉行。
論壇會期間,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威寧雪山鎮人工種草養畜情況,參觀了灼圃草場、百草坪草場、涼水溝人工草地和集約化牧場,并對中國草業發展戰略總論征求意見,對黔西南自治州和威寧“十一五”科技扶貧規劃進行了討論,對威寧的規劃提出了諸多切合實際的意見和建議。其間,還在雪山鎮灼圃草場舉行了“貴州高原草地試驗站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會上,中國草學會授予威寧高原草地試驗站“二十年耕耘碩果累累”、威寧縣人民政府“南方草地建設樣板,生態畜牧科技先鋒”、威寧縣畜牧局“草地建設先驅,技術推廣尖兵”光榮稱號。參加論壇的專家一致認為,“灼圃模式”為中國(南方)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為國家制定“十一五”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規劃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依據。
論壇會上,與會科學家、專家、領導還就如何促進中國南方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草地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人工草地建設與長期利用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總結了種草養畜科技扶貧的經驗,在增進學術交流的同時,對中國草業發展戰略總論進行討論和修改。
論壇結束后,洪紱曾、任繼周與另一位院士共同向國務院呈送了一份關于中國南方發展草地畜牧業的報告,并得到高度重視,成為國家制定“十一五”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理論和實踐的依據。
這次論壇,消除了當時北方草業界專家由于不了解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的實情而產生的誤解,解決了南方和北方專家長達23年之久的學術紛爭,圓滿回答了“中國南方能否發展草地畜牧業”的問題,糾正了當時部分人認為“中國南方只能造林而不能種草”的錯誤認識。
16年過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先生已經97歲高齡,仍在為中國草業的發展發光、發熱。當年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有的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足跡永遠留在了畢節,留在了威寧這片土地上。他們為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和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所做的一切,畢節試驗區人民不會忘記、威寧人民不會忘記!
講述者:
楊大平,九三學社威寧自治縣工作委員會專職副主委。時任威寧自治縣畜牧事業局辦公室主任、畜牧師。論壇期間設計、編印《中國南方草地畜牧業發展的窗口——貴州威寧》一書推介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