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一行實地了解北疆科技育苗溫室建設和使用情況
金秋九月,中蒙邊境的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迎來特殊的豐收。9月3日,由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聯合多方推動的“蔬香行動”石榴籽戍邊溫室菜棚暨北疆科技育苗溫室項目正式啟動。
陽光下,現代化溫室熠熠生輝,一座座菜棚延展在廣袤邊境線上。這一項目的實施,將為戍邊群眾提供穩定的蔬菜供應,讓“蔬香”飄進邊疆的千家萬戶。
邊民之困 戈壁灘上的“吃菜難”
四子王旗位于我國正北方,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04公里,有300多戶常住抵邊戶。這里地處荒漠戈壁,夏日暴曬、冬日極寒,植物難成活。盡管近年來“水電路訊”基礎設施已逐步完善,但因距離城區遠、冬季氣候寒冷、種植技術不成熟等原因,蔬菜種植難和戍邊群眾吃菜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戍邊群眾常年以吃肉、土豆和咸菜為主,很難吃上新鮮蔬菜。
2023年冬,得知這一情況的九三學社社員關慧明一行帶著裝有蔬菜秧苗的育苗盒,驅車前往四子王旗邊境地區。當育苗盒送到牧民手中時,他們的感激之情深深觸動了關慧明,也讓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開始關注這一問題。
自此,關慧明帶領團隊多次深入牧區、邊境,走訪抵邊戶、調研當地氣候與土壤條件,發現傳統種植模式難以適應邊境大風、低溫、短日照的自然環境。如何讓戈壁灘長出本地菜,成為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社會服務工作的重點攻堅方向。
牽頭攻堅 以科技之力破戈壁種菜難題
今年2月,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與中共烏蘭察布市委統戰部、四子王旗政府簽訂“九地合作”協議,正式啟動“蔬香行動”。而早已開始相關技術研究探索的關慧明成為該項目的牽頭人。
2023年,依托中國·烏蘭察布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關慧明領銜的專家團隊開啟“讓蔬菜在戈壁上生根”的科技攻堅。立足多年冷涼地區蔬菜種植技術經驗,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團隊自主研發出甘藍、胡蘿卜、黃瓜等國產良種,通過反復試驗,形成涵蓋“選種播種、土壤改良、光照調控、水肥管理”的完整技術體系。同步創新研發的三代石榴籽戍邊溫室菜棚,采用智能結構與新型材料,兼具優異保溫、隔熱、通風、透光性能,適應邊境大風高寒氣候,讓戈壁灘上長出新鮮蔬菜的“不可能”,變成了惠及百姓的“真現實”。
在“九地合作”協議框架下,關慧明領銜的專家團隊持續優化設計,相繼推出第四代、第五代溫室菜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建成第一至三代石榴籽戍邊溫室菜棚36座、第四代262座、第五代26座。這些溫室菜棚四季生產、標準統一、易于種植、便于管理,具有快速建造、抵御大風、高寒越冬等優勢,適宜在高緯度地區推廣使用,在邊境地區廣受歡迎,成為戍邊群眾的“綠色菜籃子”。
聚力賦能 以資源整合筑牢民生根基
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優勢,是建設冷涼蔬菜育苗基地、更好輻射邊境線、更好服務抵邊戶的理想之地。
在“蔬香行動”實施過程中,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積極對接爭取內蒙古能源集團新能源公司、華東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捐資100余萬元,在紅格爾蘇木希敏高勒教育培訓中心建設了一座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的現代化“北疆科技育苗溫室”,與中心紅色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航天育種科技教育等功能有機結合。這座集育苗、科研、示范、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溫室,每年可提供各類種苗60余萬株。隨著一座座石榴籽戍邊溫室菜棚的建成,祖國北疆廣袤邊境線上“蔬香”四溢,戍邊群眾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了。
如今,石榴籽戍邊溫室菜棚已超越解決吃菜難題的范疇,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和重要載體。各族群眾互助種植、分享成果、交流技術,在共同勞動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邊疆絢麗綻放。望著綿延的溫室菜棚,江岸蘇木衛境嘎查黨支部副書記鋼寶力達感慨道:“這些溫室菜棚讓老百姓常年吃上了自己家的新鮮菜,大家的幸福感更強了、心更齊了,感情也更親了。”
展望未來,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總結經驗做法,廣泛匯聚智慧力量,形成更大工作合力,推動“蔬香行動”在內蒙古更多邊境旗縣開展,讓更多戍邊群眾從中受益,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九三學社內蒙古區委會的溫暖,以實際行動推動祖國北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助力內蒙古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
(來源:團結報 作者: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