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山區的獼猴桃園里,九三學社的農業專家手把手教瑤鄉群眾栽培技術;邊境村寨的義診現場,醫療團隊為各族村民細致把脈問診;村寨校園的課堂上,孩子們捧著新書包洋溢著燦爛笑容……在廣西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常常可見九三學社各級組織的社員們帶著專業與熱忱,以科技賦能產業、用教育點亮希望、讓醫療守護健康、以建言推動發展,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民族地區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科技助農,讓特色產業結出“致富果”
“以前種茶靠經驗,現在有專家指導,茶葉品質上去了,每畝收入能多好幾千!”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長二村寨堡屯,茶農們圍著九三學社社員莫宇寧,算起了“增收賬”。從育苗選種到采茶時機,再到加工工藝改良,莫宇寧的全鏈條指導,讓瑤鄉的“一片葉子”真正成為富民興村的“金葉子”。

為茶農講解茶葉加工技巧
科技是產業振興的“金鑰匙”,更是民族團結的“黏合劑”。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里排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李潔維扎根多年,帶領村民發展獼猴桃產業,如今,當地獼猴桃畝產超3000斤,成為托起鄉村振興的“甜蜜產業”;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廣西三八紅旗手黎炎則深耕賀州鋪門鎮,通過推廣蔬菜良種與高效栽培技術,助推該鎮獲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帶動4000余名群眾脫貧增收;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荔枝龍眼服務團副團長徐炯志,他的足跡遍布桂南荔枝產區,將控梢、保果等新技術毫無保留送到農戶手中,讓老果園煥發新生機……一位位九三學社社員,以專業所長對接群眾所需,在田間地頭搭建起“科技+產業+民族團結”的橋梁,打造出一份份民族團結與產業振興“雙融合”的鮮活樣本。
教育扶智,為民族未來播下“希望種”
“謝謝叔叔阿姨的新書包!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六一”兒童節期間,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長二村六段小學的孩子們,捧著九三學社廣西區委送來的學習用品,稚嫩的話語里滿是感謝和憧憬。

民族文化進校園主題宣講活動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九三學社從未讓山區的孩子們掉隊。九三學社來賓市委走進金秀瑤族自治縣桐木鎮城南社區,帶來“AI智能科普”課堂——仿生機器狗、人形機器人、載重無人機的精準互動,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極大興趣。
從寧明縣峙浪鄉等邊境村的科普(藝術)進學堂,到與濱江小學3000余名師生共跳竹竿舞、共拋繡球的民族文化互動;從民族團結政策宣講進鄉村、入學堂凝聚發展共識,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石春媚連續多年資助都安瑤族自治縣貧困學子……九三學社廣西各級組織和個人,以教育為紐帶,既送物資、送知識,更傳文化、傳信念,讓民族團結的理念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讓跨越山海的希望照亮民族地區的未來。
醫療惠民,架起各族群眾“健康橋”
“不用跑幾十公里去縣城,在家門口就能讓名醫幫看病,心里太踏實了!”在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義診現場,剛做完免費檢查的村民李阿姨連連稱贊。當天,九三學社桂林市委聯合多家單位在龍勝民族廣場開展大型義診,不僅為近200人做免費CT篩查、為百余人做超聲檢查,還組織6場醫療培訓,覆蓋500余名基層醫護人員,把優質醫療服務送到各族群眾家門口。

義診活動
多年來,九三學社廣西各級組織始終把守護民族地區群眾健康放在心上。在桂林市臨桂區宛田瑤族鄉,“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義診活動為村民提供測血壓、查血糖、中醫推拿等服務;在三江侗族自治縣,“醫技助力鄉村振興三江行”活動為侗族群眾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識;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艾滋病防治知識宣講走進村屯社區……一批批名中(瑤)醫專家帶著真情與專業,在守護群眾健康的同時,也架起了連接各族群眾的“連心橋”,讓民族團結在暖心服務中愈發緊密。
議政建言,把基層聲音變成發展良策
“把基層群眾的真實需求,轉化為推動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建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的調研中,九三學社廣西區委主委彭健銘的一席話,道出了社員們的共識。
在自治區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和深化產業園區改革發展”工作專題協商座談會上,彭健銘提出的“強化部門協同、盤活園區資源、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區打造支柱產業”等建議,多項被自治區黨委政府采納實施。近5年來,九三學社廣西區委圍繞民族地區發展提交相關提案建議20余件,其中《關于建設中國南部海域“藍色糧倉”,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案》《關于建設面向東盟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基地,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提案》獲評全國政協重點提案;關于壯瑤醫藥健康發展、鄉村風貌提升、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建議,也相繼轉化為具體政策措施,為民族地區發展注入“政策動力”。
奏響團結曲,開出幸福花。九三學社廣西各級組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深厚情懷,為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文圖片均由九三學社廣西區委 提供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