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畔,貨輪鳴笛與列車轟鳴交織成奮進的樂章。
隨著今年上半年廣西鐵路貨運量同比激增15.6%,鐵路與水路貨運占比躍升至25.45%,一組組亮眼數據背后,是九三學社廣西區委一份提案推動的“向海之路”深刻變革。這份提案獲得自治區主要領導的批示督辦,不僅破解了江鐵海聯運“斷鏈”之困,更勾勒出一幅陸海聯動、通江達海的壯美畫卷。

調研組了解西江航運相關情況。
調研:800公里海岸線上的“堵點”
2024年下半年,九三學社廣西區委調研組沿著北部灣海岸線展開調研。他們發現,完成一個完整的運輸鏈,需要在不同的運輸方式之間多次“倒騰”。
“目前,我區大部分鐵水聯運尚未實現無縫對接。”一位參與調研的專家解釋說,“這種需要卡車參與的‘公路短倒’,增加了轉運、裝卸環節,不僅增加成本,更降低效率。”
還有深層的問題隱藏在看不見的領域:交通、鐵路、航務、海事各部門系統不互聯,信息不共享,貨主需要反復提交相同材料。某物流企業負責人坦言:“每個環節都要重新辦手續,就像一路過關斬將。”
破題:一份提案里的精準建言
今年1月自治區兩會期間,九三學社廣西區委提交的《打破瓶頸制約 提高廣西江鐵海多式聯運能力》提案直指問題核心:
規劃層面——建議立即啟動《“十五五”廣西江鐵海聯運規劃》編制,將多式聯運納入自治區“向海圖強”核心戰略;
硬件層面——加快推動港口鐵路專用線建設,確保貨物“下船即裝車”,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軟件層面——打造統一的江鐵海聯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
產業支撐層面——加大對欽州、防城港等江鐵海聯運重要節點城市制度性開放的支持。
這份兼具戰略高度與實操性的提案一經提交,迅速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并進入督辦程序。
響應:各部門協同攻堅
提案進入辦理程序后,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牽頭組建工作專班,聯合發改委、工信廳、商務廳等近10個部門協同推進。
規劃率先落地。《廣西多式聯運發展研究》立即啟動,提出“十五五”時期廣西多式聯運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平陸運河經濟帶建設計劃重磅出臺,明確推進集疏運體系建設,研究在運河出海口建設江鐵海多式聯運航運服務中心。
建設工程同步跟上。沙河至鐵山港東岸鐵路支線加速建設,北海鐵山港、防城港第三進港鐵路專用線相繼建成。北部灣港主要港區實現了進港鐵路全覆蓋,貨物到港后可直接裝車發運。
……
成效:半年內的三大突破
提案落地的半年間,北部灣畔發生著肉眼可見的蝶變:
今年1—6月,廣西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15.6%,增速遠超公路運輸;鐵路和水路貨運量占比提升至25.45%,運輸結構正悄然優化。
信息壁壘已然打通。國鐵集團升級95306系統,首次接入海運數據,實現“一次錄入、全程共享”。廣西交通投資集團開發的“八桂聯運”平臺,整合港口、鐵路、海關數據,企業查詢貨物狀態的響應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3分鐘。
“一單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4月28日,“渠黎—欽州港—京唐港”線路成功完成“一單制”首發。貨主只需辦理一次委托,取得一份單證,支付一次費用,就能完成全程運輸,全程物流時效提升30%,綜合成本降低22%。
從“紙面”落到“地面”,這份提案的督辦,不僅直接推動了具體項目的落地和政策的優化,也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提案辦理過程中,九三學社廣西區委與政府部門建立“雙周協商”機制,先后召開8次專題研討會,推動《廣西多式聯運發展研究》《平陸運河經濟帶建設方案》等政策文件出臺。